2022年01月18日
第04版:04

黄骅港“黑脸煤工”汪大春——

穿白衬衫的梦想实现了

本报记者 李圣哲 摄影报道

汪大春介绍自己牵头研发的煤尘治理系统。

查看煤饼生产情况。

黄骅港煤炭港区环境大为改善。

昨天,伴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块块煤饼走下生产线。这是黄骅港在煤尘治理上的一大壮举,将煤尘收集起来,再压成煤饼,不仅做到了清洁生产,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收益。它的研究设计者,是全国劳动模范、国能黄骅港务有限公司设备管理中心副经理汪大春。

日前,交通运输部公布2021年度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成果库清单,国能黄骅港务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型煤炭港区粉尘控制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散货港口智能绿色生态系统研发与应用两个项目入选其中。

汪大春作为主要的研发人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还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水运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

汪大春是江西人,42岁,于2001年来到黄骅港。这些年来,他不仅是黄骅港煤炭港区的建设者,还是黄骅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亲历者,也是渤海新区由盐碱荒滩变成绿廊花海的见证者。

初来港口时

他最怕刮大风

汪大春出生在南方,那里山清水秀。他大学读的是机械设计专业,毕业后应聘来到黄骅港。

“下火车后,我坐汽车从沧州到黄骅港,越走越失落。到了港口,我心里凉了半截。”他说,“眼前是一片盐碱荒滩,看不见绿色。当时的港口整天尘土飞扬,就连刷牙的水里都有沙子。”

那时候,汪大春对输煤港口的印象是黑灰色的。“就算哪儿也不蹭、哪儿也没摸,手上、脸上、腿上全是一层煤灰,衣服脏到看不得,半天就得换一身。我们办公室的洗衣机可卖力气了!”汪大春笑着说。

汪大春最怕刮大风。记得有一次,同在公司工作的妻子着急地给他打电话:“老公,你们现场出什么事儿了,爆炸了吗?我们从办公楼里往外看,天空上怎么有一大片乌黑的蘑菇云……”汪大春听了啼笑皆非,笑着回答:“那是堆场存放的回场煤,基本都是煤粉,大风一刮,全飞起来了。别大惊小怪啊!”

据了解,黄骅港建设谋划于上世纪80年代初,1997年11月开工建设,2001年12月建成运营。

“我是2001年7月来到这里的,当时设备正在安装,我参与了调试。”汪大春是从农村出来的,吃过苦,很快便适应了环境,并和同事们一起钻研,努力改变着这一切。

在港口穿白衬衫

是他的梦想

汪大春小时候常穿布褂子,没穿过白衬衫,在他的印象里,白衬衫是很高级的。工作后有了收入,买得起白衬衫了,但是他一件也没买过——煤港太脏,没法儿穿白衬衫。

汪大春回忆:“前些年只要进入堆场一趟,脸上都是煤灰,眼圈周围更是黑黑的,就像熊猫一样。我们每天下班要花很长的时间洗澡洗脸,可第二天一早醒来,眼角还有煤泥。”

“港口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绿色环保。”汪大春一直琢磨这事儿。多年来,他和同事们不断创新技术,推动设备清洁生产,实现“煤港不起尘”。

在之前的作业生产中,翻车机一直是煤尘污染的“重灾区”,是造成起尘的关键点。面对这个“老大难”,汪大春经多次试验发现,当底层漏斗洒水量为作业量7‰时,抑尘效果最好。

根据这一点,他发明了本质长效抑尘技术,在翻车机底层通过洒水抑制煤尘的产生,解决了流程煤尘问题。这项创新获得了国家能源集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并获国家6项发明专利。

从此,汪大春在保护港口环境这条路上开了挂,思维越来越开阔,创新越来越多,实践效果也越来越好。“多么希望,有一天我在港口也能穿白衬衫!”那个穿白衬衫的梦想又在他的心底升起了。

煤污水再加工

每年创收300多万元

2004年1月起,汪大春开始负责公司取料机、皮带机、液压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他边学边干,到2010年已成长为公司技术创新的骨干。

汪大春很爱琢磨,工作中时常会冒出一些新想法,并且乐于动手尝试。2010年,黄骅港三期工程启动。在三期工程前期可研和初设过程中,汪大春跟项目组同事们反复研究、论证,在国内首创了码头双侧靠泊装船作业技术。

这样一来,他们充分利用船舶等排水时间,不仅节约了码头建设费用,也提高了装船机利用率。

这个高效率装船系统技术项目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公司每天通过吸尘车等机械化清扫,都要收集一定数量的煤尘。为解决煤尘二次污染问题,汪大春和同事们研究设计了一个粉尘处理车间,将堆场、道路、码头、皮带沿线等各处收集来的粉尘和排水沟里的煤泥,通过搅拌器将煤尘与水均匀混合,经压滤机压榨成煤饼,再将收集起来的煤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这样不仅避免了二次污染,每年销售煤饼也给公司带来300多万元的收益。

在日前交通运输部公布的2021年度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成果库清单中,汪大春牵头研发的大型煤炭港区粉尘控制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散货港口智能绿色生态系统研发与应用两个项目,以实用性强、技术创新含量高、推广意义大等优势成功入选。

其中,大型煤炭港区粉尘控制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过授权专利8项,并在秦皇岛港煤码头四期工程、神华天津煤炭码头推广应用。

散货港口智能绿色生态系统研发与应用项目为解决港口粉尘污染、发展绿色港口、实现散货港口环境治理无人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

经过这些年的锤炼,汪大春从一名普通的一线取料机司机,转型为技术员,并迅速成长为有知识、懂技术、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如今已是行业内的技术“大拿”、港口设备的“医疗专家”。

这些年,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为改善港口作业设备性能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河北省能工巧匠、沧州市金牌工人等20多项荣誉。

在无数个像汪大春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黄骅港也在全国港口中率先实现了“运煤不见煤”“运煤不起尘”。

盐碱荒滩

变身绿廊花海

据了解,黄骅港于2019年通过国家3A级景区验收,在国内众多煤港中率先建成工业旅游景区。

记者日前采访时,走在硕大的煤堆之间,可以看到高大的装卸设备上安装了洒水系统,长长的铁臂上喷着水雾,煤炭伴着水雾卸入煤堆。站在煤堆旁的道路上,感觉不到一点儿粉尘。

汪大春的工装里面套着白衬衣。“以前可是连浅色衣服都不敢穿。现在,梦想成真!我们港口的‘小伙伴们’终于可以穿着白衬衫美美地在煤港里行走了。”他抻着白色衣领,笑着说。

多年来,黄骅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黄骅港一期吞吐量3000万吨,如今已完成四期,整个港口吞吐量达到了2.2亿吨;港区内有世界上建成最早、规模最大的翻车机;为了解决露天堆场的空气污染问题,黄骅港煤炭港区先后设计建设了48座直径40米、高43米的大型储煤仓,单个筒仓可装煤炭3万吨,建设规模创世界港口之最;黄骅港煤炭港区在全球散货港口中首次实现了全流程无人化作业……

黄骅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港区风光,也成为我国煤港一张闪亮的绿色名片。

“不仅港区变化大,整个渤海新区也越来越好,盐碱荒滩变成了绿廊花海。这里,不仅有我热爱的工作,还有我的家。我老婆和两个孩子都在这里生活,下一步我打算把老人也接过来。”汪大春说。

2022-01-18 本报记者 李圣哲 摄影报道 黄骅港“黑脸煤工”汪大春——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46853.html 1 穿白衬衫的梦想实现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