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4日
第12版:12

中国平均一分钟就有1.5人患上肺癌

如何更精准地保卫我们的肺?

医生在查看患者肺部CT片,研究治疗方案。

17年来,创办“抗癌厨房”的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见证了数以万计的癌症家庭经历辗转求医、反复治疗的苦楚。

“抗癌厨房”其实是一间露天小吃店,开在与江西省肿瘤医院一墙之隔的小巷里。大家称它为“抗癌厨房”,是因为做饭的都是肿瘤医院的病人及其家属。

“得病的人心情好,才会好得快。”万佐成对记者说,肺癌不传染,希望大家不要歧视患者,要给他们战胜病魔的希望。

肺癌发病人群呈“两头翘”的趋势

这是一组严峻的数字:我国肺癌每年新增发病约78.7万人,死亡约63.1万人,相当于每一分钟就有1.5人患上肺癌,约占所有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五分之一。

对于中国来说,疫情防控常态化将长远影响一系列肺部疾病的防治工作。肺癌无疑是其中最为艰巨的挑战——连续10年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位居恶性肿瘤之首,发病人群呈现中青年和老年人“两头翘”的趋势。

在日前举行的中美国际肺癌多学科论坛上,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说,肺癌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其领衔的肺癌诊疗多学科团队的最新调查显示,肺癌发病率在40岁以上人群中急剧上升,在80岁至84岁年龄段达到峰值。

该调查还显示,我国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此外,城市地区男性肺癌发病率低于农村地区,而女性肺癌发病率则相反。

国家癌症中心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办公室开展的多中心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则表明,根据2005到2014年的10年数据分析,我国肺癌防治情况呈现以下趋势:老年患者、女性患者、晚期疾病患者比例增加;吸烟率在下降,但吸烟暴露持续高水平;腺癌取代鳞癌成为主要病理类型;医疗费用大幅增加等。

现实困境:首诊科室决定治疗方案

这是一个揪心的故事:一位从事胸外科工作17年的医生发现,做了半辈子机械维修工的父亲得了肺癌,发现时已淋巴结转移。有职业暴露史的父亲是肺癌高危人群,为啥自己却忘记了?自责和心疼让这位医生泪如雨下。

“吸烟、职业暴露史、家族病史,以及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是罹患肺癌最高危的因素,但现实中筛查覆盖率不够。”权威临床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王洁说,我国肺癌的筛查、诊断技术已取得实质性改善。目前低剂量螺旋CT(LDCT)是较为准确的筛查技术,高分辨率CT则是最重要的诊断技术之一。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肺癌精准诊断,使得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为可能。

肿瘤患者普遍面临一个困境。目前,我国肿瘤患者的诊疗模式,大部分还是谁第一个“抓到”患者就由谁来治疗。取决于首诊的是外科还是内科,患者拿到的治疗方案各有不同,甚至是相悖的。

“在这样的治疗模式下,患者有可能接受重复检查、非最佳治疗、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王洁说。

王洁表示,开展精准预防、多学科诊疗是推进我国肺癌防治的关键。通过多学科诊疗团队的集体努力,可以使肿瘤患者的治疗更加精准、及时、规范,并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新冠肺炎与肺癌关联性尚不明确

新冠肺炎会不会转化为肺癌?疫情防控常态化会给肺癌患者带来什么影响?这是疫情触发的肺癌防治新问题。

王洁说,肺癌很容易引起肺炎,慢阻性肺炎与肺癌的发生也可能有一定相关性,但新冠肺炎与肺癌的关联性“短时间内还缺少科学证据”。

“目前唯一可以明确的是,如果是一个肿瘤病人感染了新冠肺炎,那么其发生重症几率是增高的。”她建议,肿瘤病人在疫情下应做好防护措施,更好地保护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疫情让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不少人在体检中发现了肺癌或肺部小结节。其中,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在快速增长。

王洁说,只有10%到20%的肺结节是早期肺癌,大家不用过分紧张。即使是肺癌,只要积极治疗,也可以实现慢病化生存。

那位自责的胸外科医生等到了希望:年逾80岁的父亲在接受了多学科联合的精准治疗后,又重新站了起来,勇敢地继续与病魔斗争。据新华每日电讯

2022-01-14 中国平均一分钟就有1.5人患上肺癌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46623.html 1 如何更精准地保卫我们的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