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很久,终于“拔草”成功……近年来,一种新型购物推荐方式——“种草笔记”迅速兴起。这种由消费者自发分享上传的“网红探店”“美食好物种草”等内容,近期遭到质疑,被指弄虚作假。
(据1月6日《沧州晚报》12版)
所谓“种草”,是消费者将自己的真实体验进行反馈,让更多人通过这种分享进行评判,做出是否消费的决定。因为此前,“种草”的大多是真实的消费者,所以反馈的结果往往是客观真实的。但是,有些人从中窥探出了商机,通过模仿“种草”的方式,来骗取消费者的信任。
一些人通过“养号”,形成一大批虚拟账号。他们并不需要购买商品,只需要和商家进行合作,一方面发布虚假的用户体验,一方面收取商家的“宣传费用”,就能够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商家也不再需要在产品上进行打磨,只需要通过“种草日记”,就能吸引更多人前来消费。正是在这种灰色产业链的运转之下,越来越多人被“种草笔记”所误导。当虚假“种草笔记”形成了固定套路,通过“素人”去增加声量,营造一种“好评如潮”的感觉。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会被欺骗。
这样的“种草笔记”,属于虚假宣传。对此,监管部门不能坐视不管,要对这样虚假的“种草笔记”及时进行干预。对于涉嫌虚假宣传的机构和账号,及时封禁,并将相关人员列入行业黑名单,形成震慑效应。同时,鼓励消费者参与监督,“发现一起,惩处一起”。
对于平台而言,应负起主要责任,加强内容审核,针对形式雷同或相似的“种草笔记”进行严格甄别。对存在广告性质的文章应在显著位置标明“广告”字样,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保障,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凝聚社会合力,全力整治虚假“种草笔记”,才能还消费者一个可以信任的消费环境。被欺骗的消费者也应保留好证据,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相信,只要铲除虚假“种草”的土壤,就能还人们更好的购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