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逢年过节,基本都要包上一顿饺子。饺子的名目也各有说法,大年初一的团圆饺子,必须吃上一顿才能长这一岁。大年初五的财神饺子,是要用力捏上饺子皮,封住小人嘴的。冬至的饺子,不吃就会冻掉耳朵。就连结婚那天,也会给办喜事的新人煮上一碗饺子,端给新嫁娘,由喜娘夹上一个饺子喂给新娘子,再问上一句:生不生。新娘子含羞带怯说完那个“生”,婚礼才算是正式开始了。
这些时候的饺子,与其说是吃食,倒不如说是祈愿和祝福更贴切。
平日里,人们也喜欢吃饺子,老百姓常说:饺子就酒,越吃越有,配上碟小菜,再喝上口小酒,热气腾腾的好日子就这么来了。
要是家里来了客人,就更要包上一顿饺子了。大家一起围坐着,和面、擀皮、拌馅儿,一边拉着家常聊着天,一边包饺子,一顿饭的功夫,早就没有了什么拘束和客套,你身上蹭了面,他鼻子上挂了粉,哈哈一笑,就是一顿好饭。
在北方,不光吃饺子的名目多种多样,饺子馅更是五花八门,各种青菜野菜馅,各种海鲜馅,各种菌菇豆肉馅……好像天下万物都能拿来包饺子。
我生在北方,但小时候,最不爱吃的就是饺子。
印象里,餐桌上经常能看见饺子,尤其是到了冬天,天寒地冻的时候,窗户上冻出一层层的霜花,背着书包饥肠辘辘地从学校里赶回家,妈妈经常像变戏法似地从厨房里端出来一大盘热气腾腾的饺子,配着调好的甜醋,再打一碗饺子汤,放到我们面前。每次我和妹妹都抗议,有一两次还用绝食吓唬她,她却照例把饺子端上桌,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如果冬天不吃饺子,就会把耳朵冻掉。
有一天下午放学早,一回家就看见妈妈在厨房里忙活着,白菜馅儿剁得铛铛响,我拉着妹妹就跑了,既然绝食不管用,那就离家出走吧。
那天下午,我带她来到结了冰的坑塘。
刚下过雪的冰面上,雪一化又一冻,坑塘边上有一些将化未化的雪,滑溜溜的,我把两条红领巾打结,拉着她一圈圈在冰上跑,玩得高兴的时候,一只脚踩进冰窟窿里,整只棉鞋都陷了进去。那天我是被揪着耳朵回家的。
挨完揍,妈妈把带着汤的饺子给我们吃,不知道是不是怕冻掉耳朵,那天我俩狼吞虎咽吃得格外香,原本快冻僵的手脚,也慢慢暖起来。
我们也有抢着吃饺子的时候,那就是大年初一早上的过年饺子。
大年三十守岁,为了能熬一整夜,一遍又一遍跑去洗脸,后半夜肚子就饿得唱歌了,又困又饿的时候,那顿饺子就在鞭炮声中盼来了。
最让我们期待的,是饺子里有一枚象征福气的硬币。
每次包过年饺子的时候,妈妈都会在其中一个饺子里包上一枚硬币,这个带着硬币的饺子和其它饺子一起下锅,谁吃到了,谁就有一年的好福气。为了能吃到这枚硬币,我们每个饺子都吃得小心翼翼,但这样的时候,一年只有一次。
后来去了南方,离家越来越远了,馒头变成了米饭,饺子也变成了扁食。
几乎是怀着虔诚和欣喜去吃那碗扁食的,吃了一个便放下了筷子。
这不是家乡的味道,就像这里的甜馒头,虽然长得一样,但终究不是属于我的。
后来我就常常想吃饺子,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就更想。
在电话里和妹妹说起,她告诉我她也是,开始慢慢地喜欢吃饺子,尤其是冬天的时候,经常会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她还说,没有饺子的冬天是不完整的。
我开始想小时候结着霜花的窗户,想窗外的漫天大雪,想那个曾经陷进我整只棉鞋的冰窟窿。每当夜深人静饥肠辘辘的时候,大段大段的记忆就会顺着门缝飘进来。
想着想着,就订了回家的机票,把自己又带了回来。
以前听父亲说过,饺子最开始是药,写《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大夫把治病用的羊肉和胡椒包在面皮里,于是就有了饺子,那时候我是不信的。
现在想想这位张先生还真是位心思巧妙的浪漫人,而我也信了饺子确实是药。
治愈思乡的药。
且,药到病除。
纳兰若夕
本名刘艳,中国作协会员、河北省网络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沧州市作协副主席。主要出版及影视作品有:《锦瑟舞》《锦衾寒》《陈可乐奋斗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