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联合新浪微博和新世相共同发起年终提问2021活动,邀请4位时代前行者——张桂梅、张文宏、苏炳添、王赤回应大家在成长道路上提出的困惑和思考。
年纪大了,在职场上还有竞争力吗?前路漫漫,我们如何坚持突破自己?田径运动员苏炳添真诚地分享了他的故事。苏炳添曾偷偷打退役报告,却因一次失败而重燃斗志!他说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可打破的年龄“魔咒”。“人的生命不可能一直处在‘高峰’,经历低谷时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爬上来。”以下为苏炳添给朋友们的一封信:
收到你们的留言与提问,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和我同龄的朋友,在担心自己人生“赛道”上的竞争与淘汰。此刻我正在珠海隔离的第十三天,给素未谋面的你们,写下第一封长信。这种年龄带来的焦虑和紧迫感,也是最近几年我不得不面对的事。
几个月前我刚过了32岁生日。这两年每次参加比赛拿到长长的运动员名单,看到上面只有我一个80后,其它都是97、98年甚至00后时,我心里就在想,“哇,真的是老了”。因为身体机能、伤病等方面的原因,通常短跑运动员到二十七八岁就会考虑退役了,很少有过了30岁还在继续跑,并且还能出成绩的。我也受到这种说法影响,一度相信,28岁就是该退场的年纪。
但没有想到的是,在全运会的决赛前,我意外拉伤了右大腿后肌,本计划用金牌完美谢幕,我却与金牌失之交臂。
输掉比赛后,我不甘心地问自己:苏炳添,你甘心就这样离开吗?你是真的跑不动了吗?
当时我跟太太刚刚举行完婚礼,她正热切地盼望着我回归到家庭生活中来,我跟她说了我的想法以后,她没有多讲一个字,取消了我们包括蜜月在内的所有私人计划,全力支持我回到训练场上。同时,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幸运地遇到了我后来的主管教练——兰迪·亨廷顿。
兰迪和他的团队不仅在技术上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更从心态上帮助我建立了强大的信念。
2018年6月23日,我就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马德里站中,跑出了9秒91的新历史纪录,并在几天后的巴黎站上,再次稳住了9秒91。28岁时看似走到了尽头的职业生涯,在29岁时又迎来了新的突破。更开心的是,和新纪录一同来到我生命中的,还有我刚刚降生的儿子天天。作为一名父亲,我想就算是为了做给他看,也要继续跑下去。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可打破的年龄“魔咒”。
2019年开年,我信心满满,正准备大干一场时,我的腰部在一次训练中严重受伤了。失望?难过?放弃?这种感觉只有自己知道。在一个周日,我独自走到运动场,站在跑道前,问自己是不是真的跑不动了?我的内心很快就告诉我答案——我还能跑,只要克服伤病,苏炳添依然可以“飞”起来。
2021年4月,在广东的一次比赛中,我逆风跑出了9秒98,这是我时隔两年八个月后,再次破10秒大关。
那个风一样的苏炳添,终于回来了!
2021年8月1日的那个夜晚,我站到了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的起跑线前,准备冲击百米决赛的资格。一种熟悉的预感浮上心头,这种预感在2018年的马德里出现过一次,那场比赛我跑出了个人最佳的9秒91。“这场比赛有了!”我在心中默念。发令枪响,风驰电掣间,我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不到一分钟后,我在大屏幕上看到了自己的最新成绩:9秒83!
我赢了,赢了对手,赢了时间,赢了自己。
回过头来看,把年龄当作问题,就是自己给自己设限。当运动员到达一定水平时,这项运动就不再只是身体上的竞技,老运动员更成熟的技术和比赛经验,有时会比年轻的身体更有优势。这一点,我想不管是运动场上,还是职场上,大概都是相通的。
东京奥运会结束以后,很多人问我:“9秒83后,32岁的苏炳添还有可能突破极限吗?”我想说,极限都是别人讲的,我不突破极限,我突破自己。
我没有离开跑道,因为我看到了继续突破的可能。虽然这很艰难,但我想继续坚持。
朋友们,不管是28岁还是35岁,你依然可以“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