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的一天,39岁的高虹口渴难耐,打开一瓶元气森林气泡水,一连喝了几口。但很快,高虹感到身上有些发痒。几分钟不到,高虹的眼睛就肿了起来,紧接着,整张脸肿得变形,随之而来的是全身发痒。她马上去了医院,就医后才有所缓解。
高虹回忆,这款饮料的营养成分表显示,其含有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赤藓糖醇。高虹表示,此后她食用含有赤藓糖醇的酸奶也出现了过敏反应,“基本确定是赤藓糖醇过敏”。
近年来,随着赤藓糖醇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产业,网上有不少消费者表示,饮用含有赤藓糖醇的饮料后出现了过敏反应。赤藓糖醇确为过敏“元凶”吗?生产商在使用赤藓糖醇时又该如何标注?
“糖界贵族”受青睐
高虹注意到,该款气泡水的宣传噱头是“0糖0脂肪0卡路里”,营养成分表下方说明写道,“本产品虽然每100ml含1.9g碳水化合物,但符合国家规定的无糖标准;所含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赤藓糖醇,是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糖醇……”。
赤藓糖醇又名原藻醇、赤丝草醇,是一种新型多元醇类甜味剂,广泛存在于真菌类、水果以及各类发酵食品中,在人或动物的组织及体液中也存在赤藓糖醇成分。因其热量低,近年来备受食品生产商青睐,被誉为“糖界贵族”。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刘丽萍向记者介绍,赤藓糖醇与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等各类功能性糖醇相比,具有分子量较低,溶液渗透压高,低吸湿性等特点。
刘丽萍介绍,赤藓糖醇的能量值仅为蔗糖能量的5%-10%,是所有多元糖醇甜味剂中能量最低的一种。由于人体内没有代谢赤藓糖醇的酶系,赤藓糖醇进入人体后,不参与糖的代谢。
刘丽萍介绍,由于木糖醇、山梨糖醇等产品先于赤藓糖醇进入中国市场,因此目前它们的市场份额仍然很大,但是经过多年发展,木糖醇、山梨糖醇等产品的市场已几近饱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作为更安全、天然的新型糖醇,赤藓糖醇已经展露出强劲的市场需求。
添加赤藓糖醇如何限量?
随着赤藓糖醇被广泛应用于饮品中,网络上也有不少人自称饮用赤藓糖醇饮品后出现过敏症状。
在知乎上“有对元气森林过敏的吗?”这一问题下,有35条发表评论的网友表示,自己在饮用元气森林后出现不适。在微博上,自2019年起,至少有43个用户发布动态表示饮用元气森林后出现过敏。
另一位消费者艾女士也告诉记者,她因饮用元气森林无糖系列饮料三次就医。“两次是因为气泡水,第三次是乌龙茶,喝了以后立刻开始起疙瘩,大概半个小时左右,从头皮到脚趾,全身都长满了。”艾女士说,“不过消退得也快,去医院打针、吃药后,24小时内就消退了。”
刘丽萍介绍,消化道对赤藓糖醇的耐受性较高,耐受量为每千克体重为0.8克,高于木糖醇、乳糖醇和麦芽糖醇。此外,国内外大量动物和临床试验研究证明,赤蘇糖醇无致畸毒性,不影响生殖和发育,不引起染色体变异,不致癌变,也不刺激肿瘤生长。
网站上一篇题为《赤藓糖醇与木糖醇的肠胃道耐受性研究》的论文中指出,健康的志愿者在摄入含有20克和35克赤藓糖醇饮品时,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但当摄入量达到50克时,志愿者出现了明显的腹部胀气和恶心症状。
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赤藓糖醇会导致个别人出现过敏反应。墨西哥儿科学杂志发表的《儿科时代的非热量甜味剂:科学证据分析》一文指出,2013年,报告了一例8岁女孩赤藓糖醇过敏病例,该女孩因食用含有赤藓糖醇作为甜味剂的零食、口香糖、牛奶和奶茶而出现几次过敏发作。在此之前,全世界只报告了4例赤藓糖醇过敏病例。这些病例多表现为过敏性荨麻疹的症状,如气喘、咳嗽、皮疹、眼睑水肿、口腔不适等,经过治疗多可缓解。
国际上已经出台的标准中,澳大利亚、新西兰要求,山梨糖醇、赤藓糖醇在食品中的含量都有一定的标准。
过敏原强制标识法规待出台
既然有人对赤藓糖醇过敏,那么生产厂家是否有义务在商品上做出相应标识?
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郑颖向记者介绍,涉及过敏原标识,中国现在实施的是由原卫生部于2011年制定的《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所列出的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或几种配料时,应在配料表中使用易辨识的名称,或在配料表附近位置加以提示。
郑颖介绍,该标准只是推荐性指示,并没有强制要求标注过敏提示,国内只有很少的食品企业在食品包装上添加了过敏原提示。目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正在推进过敏原信息的强制标识,预包装食品过敏原强制标识法规尚处在研究阶段。
郑颖表示,预包装食品应使用过敏原强制标识。同时,对标签的执行和监管,应当建立在精准高效的过敏原检测基础上,既不能少标,也不能夸大,应以实际含量为准。
“现阶段食物过敏的消费者对预包装食品的选择还应当谨慎,过敏原强制标识法规出台后情况会有改善。”她表示。
(应受访者要求,高虹为化名) 据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