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0日,青县以流河镇人和镇村为试点,建设了第一个“孝老食堂”。截至目前,青县规划建设孝老食堂39个,2000多人从中受益。
(12月16日《沧州晚报》5版)
如何孝敬老人,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健康、舒心、有乐趣、更充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青县试点“孝老食堂”,给出了一个敬老范本。在这里,老人们可以免费吃饭、听戏,生病了有人买药,无聊了有人“陪聊”。有的老人为了回馈社会,还义务教起了书法。有饭吃、有人陪、有事做,对于老人来说,这让他们心理上有了归属感。“孝老食堂”真正做到了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孝老食堂”为老人烹出了一道“暖心餐”,如何让更多老人吃上这道“暖心餐”,需要社会一起发力。
第一,要有人出力。青县第一个“孝老食堂”出现在流河镇人和镇村,他们依托“移风易俗理事会”成员64人,确保“孝老食堂”有人志愿服务。每天两个人一班,轮流为老人做饭。这些志愿者日复一日的坚持,保证老人们每天能吃上热乎又营养的饭菜。其他村子的“孝老食堂”也是由志愿者义务服务。正是有了这些热心人,“孝老食堂”的“炊烟”才能日日升起。
第二,要有人出钱。目前青县“孝老食堂”的运营资金,基本都是来自社会捐赠。有钱的出钱,种菜的送菜,卖肉的送肉。“孝老食堂”已经不只是为老人提供吃饭的场所,这里就像一个“孝心存钱罐”。人们将自己对老人们的关心和孝顺,化作一笔笔捐款存进“孝老食堂”,让这些钱最大程度地发挥价值。
第三,要有规矩。“孝老食堂”本是一件惠民利民的好事,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好事容易“变味儿”。大到财务管理,小到锅碗瓢盆,都应该有“规”可循。有了制度的约束,买的每一斤菜,添的每一把椅子,都能做到有迹可查,“孝老食堂”的运营才能更透明、更长远。
小食堂,大民生。“孝老食堂”弘扬了尊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营造了和谐幸福的村风,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
青县“孝老食堂”的兴办,是接地气、惠民生的好事。期待“孝老食堂”的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催开出更多芬芳馥郁的“孝老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