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要孝敬老人,却常常矫枉过正。他们认为老人没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轻人包办一切,以为只要给老人吃好、喝好,满足生活物质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顺。殊不知,这种“全包式”养老,其实是对老人生活的一种“绑架”。
(12月17日《沧州晚报》14版)
这篇文章其实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是为老人好?
很多时候,做儿女的不会仔细地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思维定式已深深地影响了他们。或者说,是人性的特点造成了这种局面——人,总习惯于从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事物。
具体到孝敬老人这个问题,对于儿女们来说,“为他们好”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意识。而这种主观意识,很容易让子女包管老人的一切,把老人当作孩子。
老人怎么可能像孩子一样?就算他们的动手能力退化,但他们的情感、精神却不像一个孩子那样轻易得到满足。
这,就是我们不能“全包式”尽孝的理由。所谓的多多付出、不留遗憾的做法可能只是子女的一厢情愿。没有做到点子上的敬老养老,价值何在?
做儿女的,应该摒弃这种主观式孝顺,多听老人的意见,按照老人的意愿养老。
具体做法是,由老人提出养老方案,儿女尽可能地做执行人。老人有自己的想法,儿女认为可行,不妨就去执行,尽量给老人一片自由的天空。
人与人之间,比较和谐的一种状态就是“凡事商量着来”。真为老人好,就要允许老人自己做决定。这个世界上的人性格各异,老人也不例外。有孩童式的老人,有硬汉式的老人,有依赖式型的老人,也有独立型的老人。作为儿女,惟有尊重,惟有倾听,惟有信赖,才会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