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晓娟 摄影报道
一天,一位顾客走进位于水月寺街的“无声小吃店”。
他点了一碗6元钱的重庆小面,吃完后,他并没有着急离开,而是径直走到了老师和学生们面前。
“我要提个意见。”这位顾客说……
“捧场”
“嘿,安逸”小吃店自10月17日试运营以来,发生了很多温暖的故事。
本报在10月21日刊发了题目为《无声小吃店》的稿件,讲述了沧州市特教学校一群十六七岁的听障孩子,开了一家小吃店,卖重庆小面、酸辣粉和他们自己做的蛋糕、面包的事。
沧州市特教学校建起这个小吃店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们增加一个实习的地方,让他们能够尽早地接触社会,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看到报道之后,很多人特意来到小吃店,支持孩子们的“小事业”。
有一天,一位顾客来了之后,先吃了一碗面,之后又二话不说买了20多元钱的面包。拿到面包之后,他并不着急把面包带走,而是把面包拿出来,分给正在干活儿的孩子们。
当时,杨伟老师也在小店里,他用手语告诉孩子们:“不能收,不能收。”孩子们用手语表达着谢意。
“这些孩子太懂事了,多少像他们这么大的孩子还啥活儿都不会干呢。我请孩子们吃面包。”这名顾客说。
“谢谢您,我和孩子们特别感动。”杨伟老师对这位顾客说,“你来这里购物就是对小店的最大支持……”
之后,这名顾客成了小吃店的“常客”。
“盲人”来吃面
有一天,在运河区水月寺街上从事按摩工作的两名视障人士相互搀扶着到小吃店吃饭,其中一位高度近视,另一位完全看不见。
看到两人进店之后,孩子们慌了。两位顾客都看不见贴在墙上的菜单,点不了餐。
负责接待的张宇带着助听器,虽然能简单地交流,但是他吐字不清。再加上张宇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更是急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后面煮面的张聪艳看到这种情况后,赶紧跑到办公室找老师杨伟。
当时杨伟正在上课,看到张聪艳急匆匆地跑进来手语比划:有盲人点餐,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杨伟的帮助下,两名顾客才顺利完成了点餐。之后,孩子们小心翼翼把面给两人端了上去。
看到两人心满意足地吃完面后,孩子们这才放了心。谢鹭宇、孔垂朗等几个孩子把两位客人搀扶着送了很远。
钱给多了
孩子们第一次开店,难免手忙脚乱。
如今,大多数顾客吃完饭后习惯用手机扫码付款,而听障孩子却听不到手机的提示声音。
一开始,孩子们忙着点餐、煮面、收拾桌子、刷碗……却最容易忽视收钱问题。客人们吃完饭后,孩子们也不确定是否收到了饭钱。
“其实,开店最重要的就是收银问题。没有收入,小吃店也就运转不下去啦。”杨伟教给孩子们,当顾客扫码完成交费之后,要看一下手机并确认收到。
有一次,一位顾客买了8元钱的面包。这名顾客从钱包中拿出一张面值100元的人民币给孩子们。孩子们发现,店里没有那么多零钱来找给她。
张宇拿着100元钱找到杨伟,让杨伟给他换100元的零钱。
拿到钱之后的张宇把手里这100元零钱全部给了那位顾客。
顾客接过钱来之后,比划着对张宇表达:“你的钱给多了……”
杨伟微笑着看着张宇。张宇这才反应过来,笑着对顾客表示感谢。
从那次以后,孩子们才终于明白:开店中,收钱、找钱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之后,无论谁在前台,孩子们都会特别注意“钱”的问题。
“提意见”
有一次,一位顾客走进小吃店,吃完一碗6元钱的重庆小面后,突然表示要提意见。
杨伟老师听到之后,赶紧来到前台。
“你有什么意见,我可以转达给孩子们,继续改正。”杨伟老师说。
“我的意见就是,你看你们一碗面才6元钱,还送鸡蛋,面也挺多。你们肯定亏本啊。”这位顾客笑着说。
听到顾客的“意见”之后,杨伟老师笑了。“我们这个店不是为了赚钱,为的是锻炼孩子们的能力。在前台工作的孩子能锻炼他们接人待物的能力,在后厨工作的孩子也能学一门手艺,知道怎样备菜。”杨伟老师说,孩子们分为几个小组,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轮换。
每天傍晚,户云淇、檀新芳、谢鹭宇等几个女孩子总是站在装着蛋糕、面包的柜子前,数一数当天卖出去几个,还剩下几个,哪种面包卖得比较好。
“销量好坏,就是顾客们的‘意见’。”杨伟老师说。
第二天,孩子们会根据客人们的喜好,决定多做哪种样式的面包或者蛋糕。
孩子们的进步
小店试运营两个多月,老师们发现,孩子们进步了,成长了。
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完成自己岗位上的任务。“刚开始的头半个月可不是这样。”杨伟老师说。
孔垂朗负责备料,一天下午,他负责煮一锅卤鸡蛋。
开了火之后,孔垂朗就去忙别的事儿了。等他再回来的时候,一锅卤鸡蛋已经糊了。
孔垂朗特别自责。他用手语对老师表达,这是他的失误,愿意赔偿。
杨伟用手语告诉他,分配给他的事情,特别是煮着东西,一定要在旁边看着。
之后,孔垂朗还写了一份检查,表示一定会记住这个事情,以后不会再犯。
有一个周六,杨伟老师发现,已经下午5点了,小店里还没有来工作人员。
杨伟去宿舍一看,原来孩子们睡过了。“我也没有批评他们,可能中午干活太累了,孩子们也听不见闹钟声。”
虽然小店的生意一般,但是孩子们还是“喜欢忙着,不喜欢闲着”。孩子们用手语告诉老师,小店来的客人多了,他们就特别高兴。
第一个月,小店的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现在是淡季,希望明年天气暖和一点儿的时候,生意会越来越好。”杨伟老师说。
老师还给孩子们发了一些“工资”。孩子们拿着这些钱买了一些洗发水、沐浴露、牙膏等生活用品。
老师也嘱咐孩子们,可以给老顾客的面里加一个鸡蛋或者一根香肠,表示对他们的感谢。
“孩子们真不错。”“太懂事了!”“真是一帮好孩子。”杨伟老师告诉记者,来到这里的顾客,总是给予孩子们特别多的夸奖。
得到表扬的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
“希望这个小店能够顺利运营下去。”杨伟老师说,他们也在根据客人的意见不断改进口味,让小店的生意更好一些。小吃店能够坚持下去,让更多孩子参与其中,得到更多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