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
第04版:04

曾经“面对重症束手无策”,现在“呼吸急危重症救治水平达到国内前沿水平”,沧州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用不断精进的医术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让越来越多的患者恢复健康,重获新生——

从“治不了”到“治得好”再到“防得住”

本报通讯员 杨惠麟 邢燕 本报记者 张倩 摄影报道

为患者手术。

徐锋(右)研究患者病情。

30多年前的沧州市人民医院没有独立的呼吸科,医疗设备落后,医生技术水平有限,面对呼吸重症,常常束手无策。

而如今,呼吸内科作为沧州市人民医院的品牌学科,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先后开展了20多项国内前沿新技术,对各种急慢性呼吸衰竭等呼吸急危重症救治成功率达到国内前沿水平。

近几年,他们又利用“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中国基层呼吸疾病能力提升等项目,致力推广学术,帮扶基层,让更多患者获益。

曾经的“束手无策”

近日,记者来到沧州市人民医院老院区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徐锋刚刚做完一台介入手术回到办公室。尽管这台手术很复杂,可对于徐锋和他们团队的医生来说早已驾轻就熟。这台手术很成功,也很顺利。先进的设备、高超的技术,让他们越来越自信。而30年前,他们面对这种病症时还束手无策。

时光倒退回1992年,徐锋刚刚来到沧州市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内科医生。“那时医院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呼吸科,内科也远不像现在这样有着细致的划分。”徐锋说,大内科没有真正的呼吸专业,治疗呼吸疾病是短板。没有先进设备、药物,医生技术水平有限。这也直接导致他们对很多疾病尤其呼吸重症束手无策。

“冬天慢阻肺呼吸衰竭疾病是困扰我们的头号疾病。”徐锋说,那个时候医院连呼吸机都没有,医生面对很多患者,根本没有抢救能力,或是将患者转到天津、北京等地大医院,或是看着患者去世。而放到现在,这些病症对科室的年轻医生都不再是难题。

徐锋到现在还记得一位老年患者,当时的情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老人是呼吸衰竭,来到医院的时候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但是我可以感受到她有很强的求生欲。”徐锋说,老人的子女非常孝顺,再三请求救治老人。“很想把老人抢救回来,但是没有专业设备,技术水平也低。无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人被死神带走。”徐锋说,他当时心里难受极了,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习新技术,提高专业水平。

2001年,医院成立了呼吸内科,呼吸学科也越来越被重视。随着不断外出进修,医生治疗呼吸疾病的能力逐步提高,科室的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

攻克“重症”难题

进入发展快车道

2003年,沧州市人民医院迎来新的领导班子。医院大力鼓励、支持包括徐锋在内的年轻医生外出进修。也正是从那时起,医院及医院呼吸专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徐锋等人连续到北京朝阳医院、天坛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顶尖医院进修,学习呼吸重症治疗、气管镜介入等,业务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那时候,他们接触的是国内外顶尖专家,学到的都是专业内顶尖技术。

“那时我对知识如饥似渴,充满了干劲儿。每天脑子里就一个字:学。”徐锋说,进修的时候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出门,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宿舍,就连中午吃饭也泡在医院图书馆里。

就这样,医生们专业水平大幅度提升,也促使沧州市人民医院的呼吸专业拾级而上。

“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医院呼吸学科的重点放在了呼吸重症治疗方面。”徐锋告诉记者,医院不断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一个个呼吸重症难题逐渐被解决,呼吸重症治疗技术日趋成熟。

2006年,他们开始了呼吸介入领域的探索。呼吸内科开展了经支气管镜下针吸活检术(TBNA),解决了气管旁和黏膜下病变的诊断盲区问题,可直接深入组织内,获得气管腔外病变组织,提高阳检率。在当时,这项技术在全国范围内都属前沿水平。2008年,他们又开展内科胸腔镜,解决了胸膜疾病难以诊断问题。

2013年,医院呼吸专业再次细分,呼吸重症和呼吸介入领域迎来更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而来。

“以前面对很多疾病束手无策。现在不管面对什么疑难重症,我们都不再畏惧。”徐锋自信地说,一项项难题的攻克,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让他们充满信心。

精准医疗

挽救更多生命

“在呼吸内科建科之初,主要侧重于呼吸重症治疗方面。”徐锋说,2013年开始,呼吸内科坚持呼吸重症治疗和精准医疗两手抓,并将重点放到精准医疗的突破上面。

“在治疗肺癌患者时,一些患者因为高龄、基础病、身体条件等原因不能做手术,或者不想做手术,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呼吸介入治疗。”徐锋说,呼吸介入治疗是精准医疗的一种。呼吸介入属于微创技术,和传统手术相比,有创伤小、痛苦少、费用低、恢复快等显而易见的特点。

有一位老年患者,15年前被确诊为肺癌,进行了手术和化疗。5年之后,老人癌症复发,气管内长有肿瘤,气道被堵得严严实实的,情况十分危急。徐锋立即组织团队进行急症介入手术,利用气管镜打通了堵塞的气道,很快老人呼吸顺畅了,生命体征明显好转。经过系统治疗,现在老人仍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对于高龄肺癌患者来说,简直是生命的奇迹。

6年前,另一位老年患者已是肺癌晚期,体重从60公斤瘦到只剩45公斤,气管肿瘤阻塞气道,胸腔大量积液。高龄、恶性肿瘤、晚期、危重,这些因素让老人情况十分凶险。如果不进行抢救,老人也许随时会去世。而进行手术,风险也很大。

家属对徐锋充分信任,也对老人充满了不舍。徐锋决定带领团队为老人进行气管镜介入手术。这台手术最终取得成功。又经过系统治疗,现在老人精神矍铄。

像这种案例,在沧州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不胜枚举。

2016年,医院完成新呼吸ICU建设。依托成熟的呼吸ICU,呼吸学科重点发展呼吸介入和肺癌综合精准治疗技术,不断开展内科胸腔镜、超声气管镜、碘125粒子植入、肺癌射频消融、气道硅酮支架、硬质支气管镜、球囊扩张、冷冻治疗及气管镜球囊止血等大气道良性恶性疾病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哮喘等国内前沿先进技术,填补区域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8年,呼吸三科成为全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建设首批达标单位,正式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当时全省仅有4家;随后又成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介入进修基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肺功能进修基地、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专项技术培训中心……

此外,呼吸内科还不断引进呼吸介入技术。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每年独立开展的国内前沿的呼吸介入手术就有300多例,挽救了越来越多患者的生命。

“关口前移”

服务更多百姓

“通过多年治疗呼吸重症,我们发现呼吸重症基本都是从呼吸慢病转化来的。”徐锋说,之前他们把重症患者抢救成功后就很有成就感,但后来发现有的重症患者又来就诊了。患者病情反反复复,逐渐加重。他们意识到“关口前移”的重要性,认为应该在早期对患者进行规范化干预和治疗,早防早治,从而达到减少重症患者、减少死亡率、延长寿命的目标。

“以自己之所能去帮助别人是我的愿望。”徐锋说,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攻克的难题越来越多,他就越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更多人。

2017年,“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项目启动,沧州是全国首批8家示范区之一,沧州市人民医院是沧州区域牵头单位。从2018年开始,徐锋团队每年都要拿出大量时间,到各县(市、区)进行义诊,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进行培训,帮扶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把工作做到基层,做到“源头”去。

“很多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较低,缺医少药。”徐锋说,他们就反复到基层去,反复教、反复帮,一步步促进基层呼吸专业发展。在“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项目2019年全国年终总结会上,沧州获得多个奖项。沧州市卫健委、沧州市人民医院、沧州项目组受到国家项目组的表彰。

随后,中国基层呼吸疾病能力提升项目落户沧州市人民医院,更进一步加强了对沧州基层医疗组织的帮扶。

2020年,新冠疫情来势汹汹,沧州市人民医院临危受命,组建新冠病房团队。他们改造病房,接收全市所有的确诊新冠患者,并圆满完成任务。沧州市人民医院隔离病房医护团队获得了“感动河北”特别贡献奖。其中,沧州市人民医院呼吸专业的医生们冲锋在前,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

从面对重症患者束手无策,到抢救各类疑难危重患者驾轻就熟,再到深入基层推广普及健康知识医防联合……沧州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进入发展快车道,先后开展了几十项国内前沿新技术,对各种呼吸疑难危重症救治水平达到国内前沿水平。现在,沧州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正不断对标前沿医院和专家,努力推广呼吸学术,力求帮助更多的患者,为“健康中国”“健康沧州”作出自己的贡献。

2021-12-22 本报通讯员 杨惠麟 邢燕 本报记者 张倩 摄影报道 曾经“面对重症束手无策”,现在“呼吸急危重症救治水平达到国内前沿水平”,沧州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用不断精进的医术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让越来越多的患者恢复健康,重获新生——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44456.html 1 从“治不了”到“治得好”再到“防得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