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香
壹
刘挚(公元1030年—1098年),字莘老,北宋时期东光人。嘉祐四年中进士甲科,能力出众,政绩卓越。
小时候,父亲刘居正教他读书,早晚一点都不间断。有人认为:“您只有一个儿子,难道不能稍稍放宽吗?”刘居正说:“正是因为只有一个儿子,才不可以放纵他。”刘挚10岁时父亲去世,由外祖父家抚养,就学于东平,因而定居在此。
北宋嘉祐年中,刘挚高中进士甲科,做了冀州南宫县令。后任江陵府观察推官,由韩琦推荐为馆阁校勘,升迁为著作郎。
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开始执掌政权,对刘挚非常器重,提拔刘挚为检正中书礼房公事。之后刘挚又被提升为监察御史里行。
王安石拜相后,推行新法,刘挚认为新法有许多弊端,便上书宋神宗陈述新法弊病。神宗当时宠幸王安石,把刘挚贬为衡州监管盐仓。元丰初年(1078年),改任集贤院校理,知太宗正寺丞、开封府推官。次年知滑州。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继位后,高太后垂帘听政,刘挚由丞相司马光上书推荐改任秘书少监,升侍御史,元祐元年升为御使中丞。
元祐六年,刘挚官拜尚书右仆射,与尚书左仆射吕大防同时执政,废弃新法。后来,吕大防与刘挚发生矛盾。御史杨畏依附吕大防,劾奏刘挚。刘挚被贬为观文殿学士,出知郓州,移知青州(河北青县)。
元祐八年,宋哲宗亲政,又推行新法,第二年,刘挚被贬光禄卿分司南京,蕲州(湖北蕲春)居住。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再贬黄州。绍兴四年(1097年),刘挚被流放新州,不久含怨而死。
贰
刘挚为官清正廉洁,正气森严,忠贞爱国。在嘉祐四年出任南宫县令时,南宫赋税甚重,缴纳绢每匹折钱五百,绵每两折钱三十,民多破产。为减轻农民负担,刘挚将此情上疏朝廷。从此,绢每匹改折一千三百,绵每两增七十六,百姓收入增加,欢呼泪下。
因政绩卓著,刘挚与信都令李冲、清河令黄莘被称为“河朔三令”。
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病逝后,北宋朝廷围绕着变法形成的新、旧两党争论加剧,进而因地域、政见不同形成洛、蜀、朔三党。
洛党以程颐为领袖,朱光庭、贾易等为羽翼。蜀党以苏轼为领袖,吕陶等为羽翼。以刘挚为首的北方派被称为朔党,他们主张吸取汉、唐以来的历史经验,对北宋社会实行逐步改良,反对暴变,即赞成司马光生前“治天下譬之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的观点。
作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刘挚与其他两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的学术思想、执政理念在他的著作《忠肃集》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刘挚对人才选拔使用见解颇深,在一次关于人才的谈话中,他说:“人才难得,贤能品行不一。性情忠厚而且才能学识有余,这是上等;才能学识不足但忠厚老实有余,这是次等;有才能而难以保持,可以借以成就事业,这是又次等;心怀邪念观望,随着时势而改变,这是小人,终不可以任用。”哲宗及宣仁皇后听后深有感触地说:“你常常能这样用人,国家还有什么忧虑!”
高太后病故,哲宗亲政以后,新法派章惇主政,刘挚被贬为光禄卿分司南京,蕲州(湖北蕲春)居住。刘挚出发前,对来送他的人说:“皇帝任用章惇,我又获罪。如果章惇执掌国家大权,不迁怒于百姓,只斥责我们这些人,死而无恨。只是担心他意在报复,法令更加严峻,天下奈何?”他忧形于色,没有一句话涉及降官贬谪的意思。
刘挚的一生,在北宋中后期的动荡中度过,围绕着变法,数度被朝廷罢官,历经宦海生涯的升降沉浮。
纵览他的那些奏折、章表,以及一些诗词、歌赋,无不体现出刘挚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社稷为重,以造福黎民百姓为己任的高尚为官之道,这在1000年前的封建官僚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叁
刘挚平生酷爱学习,治学严谨,才华横溢。
他一生留下了大约40卷著作,从现存材料看,主要有《刘挚集》《刘忠肃集》《刘挚奏议》《刘挚遗稿》和《刘挚日记》数种,但后三种今都已失传。
刘挚的大多作品都收录在《忠肃集》里面。刘挚的诗词和韵得体,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被当时社会所广为流传,被文人、诗人所推崇。
其诗《湖上口号》,“绿荷深不见湖光,万柄清风动晓凉。莫恨红葩犹未烂,叶香元自胜花香”;《题齐己草堂》诗“一曲流泉对草堂,何人与续帐前香?清诗自共秋风老,依旧钟声送夕阳”。写景咏物造微入妙,具有唐人韵味。
据说,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专门给乾隆皇帝写了一道奏章,述说、推荐刘挚的文采。乾隆阅后,肃然起敬,当即御题《忠肃集六韵诗》,称颂刘挚的作品。
肆
刘挚性情严峻刚直,有气节,通达明锐,反应快捷,不怕威胁利诱。
王安石刚开始秉持朝政时,不遗余力地为朝廷举荐人才,曾提拔刘挚为中书检正。但是,仅仅过了一个多月,刘挚就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态度。他从不依附王安石,上书奏章严厉论述新法的弊病。
神宗召见刘挚,问他:“你是王安石的门生吗?为什么王安石极为称赞你的才能见识?”刘挚回答说:“我是东北人,从小孤苦独学,不认识王安石。”
刘挚从最初任职到担任宰相,修整严格宪章法令,辨别邪恶正直,专意留心选拔人物,坚持独立的见解,不接受拜谒请托。自己的子弟亲戚做官,全都让他们到吏部按标准调选,从没有因此求取朝廷。
《宋史体传·书史会要》说,“其教子孙,先行实,后文艺,每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宋哲宗死后,韩忠彦为右丞相,为刘挚翻案。朝廷先后降昭追封刘挚观文殿大学士、太中大夫,赠通议大夫。绍兴元年(1131年),宋高宗赵构特赠少师,谥曰 “忠肃”,后被追赠为“元祐忠贤”。
宋朝诗人苏轼(1037年—1101年),因失去这样一位诗友而叹息,曾以诗深表怀念之情,写下《广陵会三同舍各与刘莘老诗》。
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在刘挚去世近百年后到皇家名人堂为刘挚画像题诗:
第登黄甲,官侍紫宸。
出则循吏,入者良臣。
忠悃已摅,谠论亦陈。
光照前烈,如公几人。
伍
刘挚的故乡西刘村在码头镇北大约二三里,与东光县城隔京杭大运河相望。
现在的西刘村和相邻的东刘村原来是一个村子,叫刘庄。大约是在1962年,刘庄分成东刘、西刘两个村,现在人们还是习惯称呼东刘、西刘为刘庄。
在刘庄,刘挚作为刘氏的先祖而备受尊崇。据西刘村刘玉传家《刘氏族谱》记载,刘挚是刘氏家族自南方北迁落脚刘庄的第二世,刘挚的父亲即刘氏一世先祖叫刘居正。
刘挚登祝融峰曾题诗二首,诗中有云“我亦淮南宗姓后”,后人据此推测,刘庄刘氏先人故居可能在安徽淮南。为了纪念刘氏先祖,东、西刘及分布周边的刘氏后人在刘庄集资修建了一座碑亭,取名“忠肃亭”,并于2000年第九次修订了《刘氏族谱》。
据说,刘挚的坟墓在现在的东光县城东一个叫“十二里”的地方。刘挚有三个儿子:跂、路、蹈。跂、路为同榜进士。刘跂先后在亳州、曹州、雄州等地为官,晚年作学易堂,被乡人称为“学易先生”,著有《学易集》,“世尤传诵”。
在《刘氏族谱》“邑志轶事”一节中,载有“刘丞相挚家法俭素”“凡冠巾衣服制度自先世以来,常守一法,不随时增损。故其子弟杂处士大夫间,望而知其为刘氏也”。看来,刘挚及其子嗣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与刘家严格的家教不无关系。
“忠肃亭”建在东西刘两村中间,里边立碑三座,碑刻正面记载了刘居正、刘挚、刘跂等刘氏先祖的生平事迹,背面主要记载了刘挚登祝融峰时写有“我亦淮南宗姓后”诗句、后人据以推测刘氏先祖故地的两首诗和刘氏后人修谱建亭的一些组织、捐资情况。
亭子呈六角形,正面冲北。暑天里,一些老人、孩子在里边避暑纳凉,算是村子里的一处景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