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三个小孩都是第一次去动物园玩。当他们站在狮子笼前面时,一个小孩躲在妈妈身后说:“我想回家。”
第二个小孩脸色发白,腿脚颤抖地站在原地说:“我一点儿都不怕。”
第三个小孩恶狠狠地瞪着狮子,问妈妈:“我能向它吐口水吗?”
阿德勒用这个故事来说明: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很害怕,但是每个人都依照他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感觉。
自卑的孩子,并不总是情绪低落、唯唯诺诺,有的孩子会过分追求表扬、心气高、爱攀比;有的孩子会回避竞争,临阵脱逃;还有的孩子是自负,表现得高高在上,其实内心脆弱无助……
无论是哪种表现形式,孩子都在试图用各种行为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
自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法逃避的问题。
适度的自卑感是好事,可以让孩子反省自己,通过努力去改变现状。
正如阿德勒所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是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但是过度的自卑,带来的就是无尽的痛苦。
回归到教育上,父母哪些行为,会加剧孩子的自卑感呢?
1
自卑源于对比
自卑的孩子,最常有的念头就是“我比不上别人”。
孩子天生就会对比。当小伙伴的玩具比自己多的时候,当同学的成绩比自己好的时候,当同龄人比自己长得高时……对比一旦产生,自卑就伴随而来。
简单来说,只要遇到力所不能及的目标,自卑感就会出现在每个孩子心中。
最痛苦的是,现在的孩子还常处于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中,不仅是比学习,也在比生活环境、物质条件,甚至连父母都被加入到竞争的行列。
这种“竞争”滋生出来的不仅有虚荣心,还有孩子的自卑感。
雪上加霜的是,父母也暗暗地起了对比之心。
特别是身边出现一些有天赋又努力的“牛娃”时,家长就难以掩饰“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拿别人刺激孩子,不自觉地打击了孩子,加剧了孩子内心这种“比不上别人”的感觉。
中国青年报针对2006名18周岁—35周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高达90.6%的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式教育,其中,59.7%的受访青年认为打击式教育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
很多孩子说:“为什么爸爸妈妈一直觉得我不够好?”
这些孩子往往同时背负着父母的期待与打击,带着“不如人”的自卑,学习了十几年,但最终也没能长成他们心中的样子。
当一个孩子沉浸于比较时,他就很难从自卑里走出来。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写道:“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打击与比较,就像是定时炸弹,一次又一次摧毁孩子的信心,渐渐地孩子们也开始相信自己的一无是处,当他们的内心开始自我攻击,自卑也就开始了。
2
自卑源于溺爱
3
自卑也源于没有被爱够
关于自卑,很多人都存在认知误区,即“我只要变得优秀,自卑就会消失”。
其实,自卑跟一个人优秀不优秀没有多大的关系。
在我身边不少优秀的人,依然有着很深的自卑感。
朋友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亲戚口中的好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内心却无比自卑。
他的父母对他要求很高,小学时,如果考试考得不好,妈妈不打他,也不骂他,只是板着脸,不和他说话,让他特别害怕。
在他看来:“我不优秀,就不值得被爱了。”
父母似乎从来没有接纳过自己,导致他常常对自己的失败、短处异常自卑。
在成长路上,如果孩子一直被要求达到什么标准,大人才认可他,对孩子的不完美充满指责批评,孩子就很难形成一个客观的自我认知。
孩子小时候得到的爱,越是苛刻,越是有条件,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往往就越低。
童年缺少爱的孩子,内心的空缺,一生都难以填满。
4
减少孩子的自卑感从教孩子接纳自己开始
关于自卑,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无论父母的教育有多成功,我们都无法保证孩子未来与自卑完全隔绝。
自卑是一种脆弱且频繁发生的情绪状态,再自信、再优秀的人,也会在未来某一时刻感知它的存在,比如我们的外表、学习、工作或者是生活方式。
只要有对比、有他人的眼光,自卑就很难消灭。要想孩子不受自卑的困扰,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接受真实的自己,或者说是:正确地看待自己。
菲律宾有这样一则教育短片,是关于菲律宾首位考上名牌大学的阿埃塔人(原住人)诺曼金恩的故事:
诺曼金恩因为自己的出身,童年饱受小伙伴们的歧视,大家嘲笑他的肤色、他的贫穷、他的穿着。
诺曼金恩常常觉得自己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为了让同学们注意到他,他甚至带上了假发。
当他顶着自己的“新发型”回到家,妈妈十分震惊,但也没有责骂他,只是语重心长地说:“你真的有必要为了被别人接受而改变吗?”
诺曼金恩把妈妈的话记在了心上。在毕业典礼上接过毕业证书的那一刻,他穿着阿埃塔人的衣服,对着台下几万人异样的目光说:“我妈妈教会我,只有接受自己,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每个孩子都像诺曼金恩这样,有不完美的那部分自我,不管怎么掩饰,也很难改变。
如果孩子不能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自卑一辈子如影随形。
作家布琳·布朗曾为自卑总结出了这个概念性的定义:自卑是一种极度痛苦的感觉,或是因我们认为自己是有缺陷的,从而不值得被他人接受和容纳的想法。
这句话也透露出自卑的本质:自卑,本质上是一种“我不行、我不值得”的内在认知。
如果孩子不接受自己,哪怕变得再优秀,也无法完全克服自卑感。所以在教育中,帮助孩子克服过度的自卑带来的痛苦,最好从下面三点做起:
第一,爱与接纳是第一位的,要大方地表达爱,表达对孩子的欣赏。父母相信孩子,孩子才会越来越相信自己。
第二,教孩子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不要单靠别人的评价和判断来认识自我。
第三,坚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不恰当的教育,可以加剧孩子的自卑。但幸运的是,父母的爱与关注也能抚平孩子自卑的痛苦,无论孩子走到哪里,这都将是他对抗世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