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炳栋是黄骅港引航站高级引航员。
风向、风速,海水的流向、流速……所有关于大海的信息全部烙印在杨炳栋的脑海里,他根据这些情况,发出指令,加速、减速、转向……
在他的指挥下,巨轮缓缓进港。
疫情下引航7小时不吃不喝
一艘外籍巨轮静静等待他的引航。杨炳栋需要沿着船身外面悬挂的软梯,晃晃悠悠地爬上去。
爬完软梯,他还要再爬一段室外楼梯,才能到达轮船甲板上。这些梯子的高度加起来超过了10层楼高。
杨炳栋戴着防护口罩、穿着防护服,手抓软梯绳索,手不能抖,脚不能滑。天在头上,海在脚下,人在半空,空中有风,海上有浪,软梯在晃……爬到船上,杨炳栋已一身汗水。
面对这个一般人看着就“腿软”的高度,杨炳栋用了数年的时间,来战胜这种悬空的恐惧。“虽然现在已习以为常,但也需要时刻警惕。稍有不慎,引航员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杨炳栋登船,引航正式开始。
数小时之后,巨轮安全进港……
这只是疫情期间杨炳栋一次普通的引航。引航期间,杨炳栋连续工作了近7个小时,期间不能喝水、进食和如厕。
引航里程可以绕地球三圈
引航完成之后,杨炳栋细心完成消杀,脱下防护装备,返回引航站,为设备充电,为下一次引航任务做好准备。
引航员,是指在港口通航水域及江河、水道、海峡等特殊水域内引领船舶航行、系离泊或锚泊作业,并从事引航管理和提供引航技术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据了解,全球引航员有两万多人,中国引航员只有2000多人,高级引航员仅有几百人。
驾驶船舶进出港靠离泊这一段,是技术难度系数最高的。因此,引航员被称为“航海技术金字塔尖上的人”。
“在无风无浪的情况下,船舶也不能像汽车一样直线航行。船舶没有类似车辆的刹车系统,引航员必须根据水文气象、操纵水域、船舶尺度等众多因素,协同指挥,将巨轮缓缓靠近码头。”杨炳栋介绍。
20多年来,杨炳栋共安全引领各类船舶3600多艘次,引航里程可以绕地球三圈。
破解“冰困”难题
自建港初,杨炳栋就来到了黄骅港从事引航工作。
2010年,黄骅综合大港开航。黄骅港综合港区的航道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航道。
黄骅港综合港区20万吨级矿石泊位建成后,因受水深和乘潮等问题困扰,有一段时间一直无法满载通航。
杨炳栋结合多年来对航海学、海洋学、测绘学的学习研究和对黄骅港航道实际情况的观察分析,提出“分段乘潮”理论,并设计出了黄骅港大型船舶乘潮计算系统。
这种方法不仅能保障通航安全,还有助于实现黄骅综合大港靠泊能力的提升,填补了国内长航道乘潮的空白。更重要的是,杨炳栋解决了20万吨级船舶满载通航的难题。
杨炳栋告诉记者,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引航员,既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个人形象,还要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能运筹帷幄、胸有成竹地处理好各种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