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朴
今年国庆期间,收到马德华同志托人带来的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大运河与泊头》历史文化丛书。用心静读,愈读愈有一种厚重、清醒的激动,深切感到这套丛书的出版是泊头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化遗产整理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成果,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大事。
这部书可谓是弥足珍贵、独具地域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和文化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而今,《大运河与泊头》历史文化丛书的出版,让人倍感振奋和欣慰。
全套丛书共有9卷10册,囊括了文史、文物、名人、胜迹、诗文、传说、产业、名校、民俗等内容,历史沿革脉络清晰,上起泊头历史发端,下至当代,准确精细地反映了泊头地域文化特色及人物风貌。
丛书在编撰过程中,地方史志学者以铭记历史、继往开来、以史鉴今、启迪后人为主线,以史为线、以事为珠、点面结合,深入浅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集权威性、史料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各分册之间既有内在紧密联系,又能各有侧重,独立成书,充分关照了不同读者的阅读期待和需求。
这是一部主题突出、史料翔实、真实可读、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教材。丛书中的“泊头红色记忆”上下册,记录了在20世纪上半叶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泊头大地上的红色风暴由弱到强,涌现出的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
1925年12月,冯玉祥的国民军围困天津的李景林部时,中共天津地委指示共产党员组织发动工人武装,里应外合,打败李景林军阀部队。同时,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张隐韬,在泊镇组织当地群众1000多人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津南农民自卫军,并举行武装起义。
1926年2月,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因遭到反动军阀的残酷镇压而失败,张隐韬壮烈牺牲。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是共产党在北方领导的早期农民武装起义。起义虽遭镇压失败,但津南农民自卫军的壮举却深深地扎根在津南人民心中。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20多年间,泊头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张隐韬、刘格平、刘仁、路一、李广文、黄立荣、叶宗汉等无数革命先辈前仆后继、顽强奋斗,谱写出一部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这是一部内容丰厚、高度融合、视野全新、兼收并蓄的经典力作。泊头依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缘运河而得名。为充分挖掘大运河泊头段历史文化资源,在泊头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下,时任泊头市政协主席的马德华担纲编委会主任,泊头市政协主动担当,史海钩沉,博采众长,缜密考证,精心编撰了这套《大运河与泊头》历史文化丛书。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是泊头的母亲河,滋养了两岸人民,见证了沧桑巨变。“大运河上的泊头”卷再现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延脉、泊头运河的开凿与繁荣、泊头镇的兴起和发展,描绘了胜迹精华、史迹遗韵、历史文献中的泊头,是对大运河泊头段历史文化的全景式展示。
再读“泊头传统特色产业”卷,泊头梨业、泊头金丝小枣、桑葚产业、泊头铸造、泊头酒业,泊头火柴的历史渊源、兴起和发展,特别是勤劳智慧的泊头人民不断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的胜景,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大运河作为沧州的母亲河和靓丽名片,是沧州发展的魅力所在、潜力所在。可以相信,《大运河与泊头》历史文化丛书的出版,对于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好“保护、传承、利用”文章,高标准打造运河名片,讲好沧州“运河故事”,真正让千年历史文化“活起来”, 助力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沧州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部丛书所展示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自信,一定会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