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第十五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投票活动的
启 事
为擦亮“沧州好人”品牌,扩大“沧州好人”影响力,扎实做好“沧州好人”典型代表宣传评选工作,提升群众参与度,市文明委决定开展第十五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投票活动,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参与。
现将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入选月评“沧州好人”榜无异议的117名个人(群体)进行公示,请广大读者为您心目中的“沧州好人”典型代表投票。
投票方式及注意事项:
1.投票活动起止时间:自选票刊出之日起至12月17日0点,邮寄以邮戳为准。
2.投票分为纸质和网络两种方式。纸质选票每人限投一张选票,每个类型选填2个候选人,共计10人。网络投票请点击进入沧州文明网“第十五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宣传评选活动”专题页面,或关注“好人之城文明沧州”微信公众号,点击进入相关页面,按提示投票,每人每日可投票一次。
3.严禁通过技术手段刷票,一经发现,将取消评选资格。
4.如对所公示候选人有意见,或在投票过程中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可向主办单位举报。
举报电话:2160365,举报邮箱:czhr365@163.com。
第十五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
评选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2月9日
一、助人为乐(36名)
1.王云记 任丘市天晨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多年来,王云记一直走在扶危济困的路上,从2012年至今多次组织义卖,多方筹集善款50万元用于救助困难家庭。2018年开始,他组织走访了数百户低保户,开展困难儿童结对帮扶,累计救助162名困境儿童,为每个孩子每年捐赠救助学费3000元。在疫情期间,他积极组织捐款65226元,并采购十几万的医疗物资捐赠给医院。
2.王平所 河间市卧佛堂镇南罗村村民
2020年1月,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王平所出资2万元赞助南罗村新春联欢会。同时,他还为村内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送去大米和食用油等新春慰问品。另外,他还出资给全村571户村民都入了治安保险,保障村民们的财产安全。疫情防控期间,王平所第一时间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并先后为村委捐赠了价值数千元的物资。
3.王庆 沧州医专校医院医生
2014年,王庆与学生共同组建善行社志愿服务队。7年来,无论酷暑寒冬,他每周六都会到市场街社区志愿服务站为居民免费进行中医讲座、按摩、拔罐等理疗服务,从未间断,累计服务群众2千余人次,得到了辖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为了方便残障人士诊疗,他主动与华西小区的残疾人家庭结对,定期上门义务诊疗,提高了残疾人生活质量。
4.王颖 河间市审批局干部
2017年,王颖加入沧州蓝天救援队,自此,几乎所有节假日她都用来参与各项救援任务。同时,她还利用自己所学的防减灾知识,组织开展儿童预防溺水公益课外讲堂10余次,开展防灾减灾、安全防范知识宣讲80余场,受益人数达万余人。2021年7月23日,她随队奔赴郑州灾情第一线,在灾区和队友转运被困人员1300余人,分发救援物资12车。
5.巴连甲 海兴县小山乡张皮村村民
40年来,巴连甲一直致力于革命资料的搜集,于2010年建成红色私人革命档案室,免费向社会开放。他还多方奔走,带头组织捐款,于2011年建成张皮村烈士陵园,成为牺牲在张皮村及张皮籍烈士英灵的最终归宿。2021年,他牵头在张皮小学建立红色纪念馆,将多年搜集来的资料书籍和照片都捐献出来,让学生们能随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6.古华江 青县金牛镇黄老人村村民
河南突遭暴雨侵袭,古华江立即自费购买了救生用品及价值数千元的生活物资,连夜启程赶赴河南灾区一线参与抢险救灾。在郑州,他连续11个小时不休息,装卸物资、转移运送受灾群众。在新乡,他的物资成了新乡应急中心指挥部收到的第一批物资。据当地社区统计,古华江自己肩背身扛转移的群众有200多人。
7.付俊坡 河间市行别营镇前小汉村人民调解员
付俊坡从事调解工作十余年,先后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0多起。在调解工作中,他始终牢记工作职责,特别是在人民调解工作中,他耐心、细致、反复地与当事人沟通,入情入理,化解了一件又一件的矛盾,深受群众称赞。
8.付殿森 泊头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付殿森先后参加革命传统报告团、抗日战争故事宣讲团、抗美援朝故事宣讲团等党史故事宣讲团,给企业、学校授课数十次,听课人数超10万人次。2021年,他又积极加入“五老”讲“五史”宣讲团,深入学校、机关、社区、企业讲党史近30次,受教人员1.8万余人。他参与编写青少年教育系列丛书12本,建设青少年教育基地12个。
9.存钱罐公益助学群
“存钱罐公益助学群”是由运河区爱心网友发起创建的微信群。助学群内的志愿者来自社会各界,大家每天在群里发送红包,红包不分大小,一元两元,甚至几毛几分,这些红包由管理员收集,全部用来资助那些生活贫困且品学兼优的应届高考生。目前已累计资助26名贫困高中毕业生步入大学校园,资助金额超10万余元。
10.曲迪 沧州市人民医院院中急救主治医师
曲迪从事急救工作18年,平时,她只要看到有伤病患者,她都第一时间上前救治。仅2020年一年就有两次路边救人的经历。2020年7月10日,她在回家途中遇到一个车祸伤者,她毫不犹豫上前救治,直至120到来。冬季的一天,回家途中,有一女性车祸受伤,头部出血不止,她立刻帮患者止血,看护患者直到急救车到达。
11.刘丽艳 肃宁县援老志愿者协会秘书长
2010年,刘丽艳在医院当电梯管理员时,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孤寡老人看病。2011年,她和几位爱心人士自发组建了援老群,随后注册成立肃宁县援老志愿者协会。他们通过开展节日慰问、免费体检等活动,为老人们的晚年送去了温暖。十年间,协会从几个人发展到300余人,帮扶孤寡老人150多位,累计捐赠物资十几万元。
12.刘金源 盐山县圣佛镇冯庄村村民
刘金源成立的养殖合作社,为社会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安排下岗人员11人,带动周边乡镇32名养殖户创业,逐步发展到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行业,累计流转承包土地千余亩,带动300多名村民致富。他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先后为10余名贫困生捐款共计2万元,逢年过节还为村上五保户、老党员送上米面油等慰问品。
13.刘波 沧州公交集团333路车长
2021年1月11日,刘波下班途中看到一位衣服单薄、独自行走的老人,他主动上前询问。当了解到老人迷路时,他一边耐心安抚,一边将老人带到附近派出所,经过他和民警的努力,顺利帮老人与家人团聚。刘波走上车长岗位以来,坚持热情耐心的服务理念,主动照顾行动不便的乘客,拾金不昧,妥善保管乘客遗失物。
14.刘宗承 运河区南湖街道南川楼社区居民
刘宗承是一名有着40年党龄的退休干部。退休后,他坚持每天学习时政新闻,做好笔记,经常为社区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辖区的社区干部、党员代表讲述党史故事。2021年3月份,南川楼片区征迁过程中,他作为片区居民,积极支持征迁工作,带头签约,主动给征迁户做工作,为南川楼片区征迁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15.刘宾 吴桥县马奇学区马奇中学教师
自2016年暑假开始,每逢节假日刘宾都要去敬老院为老人服务。同时他自费给老人们购买食品、衣物,给老人们打扫卫生、理发、表演节目,每当有老人过生日,他都会提前预定蛋糕。他的行为也感染带动着学生和孩子,经常带着学生和儿子一起去敬老院,参与志愿服务。
16.刘培龙 盐山县杨集乡茄子刘村村民
自2010年开始,刘培龙自发成立了盐山县燕赵志愿服务队,尽己所能服务社会。2021年7月,河南遭遇暴雨袭击,受灾严重。7月22日晚,刘培龙第一时间自带应急专用装备、爱心物资,带领6名应急救援队员,冒雨赶往受灾最为严重的巩义市米河镇参与应急救援,在灾区先后解救被困老年群众26人,并捐赠爱心物资2车。
17.刘瑞胜 沧县旧州镇后曹村村民
刘瑞胜是一名普通的理发师,2010年在沧州市区开了一间理发店。感受到老年人生活不易,他2014年开始为老年人理发少要钱、不要钱。2016年理发店搬迁后正式将每周二设定为敬老日,免费为66周岁以上老人理发。他用自己数年如一日的坚持,把对老年人的爱传播出去,带动更多的理发店为老人服务,共同敬老爱老。
18.孙金河 献县淮镇北街村村民
孙金河曾因勇救卡车轮下的孩子而拉伤腰部,自费8万元治疗。在汶川地震、疫情防控中拿出积蓄奉献爱心,累计捐款数万元。热心的他,看到村里扭秧歌器材不足,二话不说买来桌椅板凳,看到村里道路不平,自费准备沙土,自己拉、自己垫,光电动车就用坏了两辆。他说:做点有意义的事,自己心里特别高兴,累无所谓,心情特别爽。
19.李国荣 泊头市四营镇政府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
2000年起,李国荣开始资助贫困大学生。2010年,他筹划创立了“绿色助学NGO”组织,利用网络建立“春风家园”,累计捐款170多万元,资助学生154名,覆盖沧州14个县区。11年来,他奔赴20多个城市的50多所大学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除此之外,他还参与二战被掳到日本的劳工公益诉讼,参与谈判13次,为每位劳工赢得三菱公司10万元赔偿。
20.李洪峰 黄骅市疾控中心职工
李洪峰是黄骅红色朝阳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从2013年至今,累计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超过1500余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800小时。2020年3月27日,他成功捐献了258毫升造血干细胞,成为河北省疫情期间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疫情期间,他第一个向单位提交请战书,在防控一线做咽试子采集工作,在一线连续工作50多天。
21.李维平 黄骅市骅东街道交通社区居民
李维平退休后,20多年来一直坚持义务清扫小区,从未间断。每天5点起床后,李维平首先要干的就是把楼前楼后的空地都打扫干净。洒水、扫地、捡烟头……连楼前绿化带里的垃圾,他也不放过。20多年来,扫把都不知用坏了多少把。在老人的带动下,更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为自己和周边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22.沈文雅 沧县旧州镇北关小学教师
沈文雅在同事、家长和学生心中是有求必应的“帮大姐”,她给学生们补衣服、买文具、做早餐,孩子们亲切地喊她“妈妈”。她从2006年开始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至今已有15个年头。2008年,村里来了一个流浪汉。她送去衣服、被褥和食品,还多次编辑寻亲资料发给媒体。辗转4年,帮他找到家人。
(下转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