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冀敏 本报通讯员 李更生 摄影报道
几天前,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科长韩芳早晨一上班就接到了一个电话。
打来电话的是县里一位新接任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科长,他们一周内接连确诊两名男孩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一个16岁,一个17岁。
韩芳听了,心再一次揪紧了。“多么好的年华啊,艾滋病势必给他们的未来蒙上一层阴影。”她惋惜道。
确诊时,他即将迎来16岁生日
韩芳,今年51岁,是我市第一位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医生。她从1997年开始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2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防艾一线。
韩芳介绍说,在校学生病例应引起更多学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
小磊是一名高校在校生。周末没有课,他打开了朋友推荐的一款社交软件。
小磊有个秘密,一直不敢告诉父母、老师和同学们,他只喜欢同性。一天,一个看上去外形俊美、身材保养得当的成熟“型男”在软件上主动联系了他。他们相约在宾馆度过了一夜。
然而第二天,小磊发现昨天和他一起过夜的男人在吃抗艾滋病的药!该怎么办?他慌了。他想起上个月市疾控中心曾到学校进行预防艾滋病宣传,于是赶紧拨打了疾控中心的电话。
以前,小磊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总是心存侥幸:自己不会这么倒霉吧?现在,他悔恨不已。
韩芳提醒说,一些学生病例通过社交软件联络,最终感染艾滋病病毒。这些社交软件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好可以通过其获取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知识,使用不好,它可能就成为了催生未成年人交友染艾的“温床”。
晓峰也是一名在校学生,他迷恋网络游戏,经常去网吧。晓峰的家庭并不富裕,上网费是他从父母给的零花钱里省出来的。一天,他因为手头拮据,想玩游戏却拿不出上网费,一名网吧工作人员竟对他说,发生同性性行为后可以免他的上网费。晓峰同意了。
后来,晓峰经常发烧,上课总是没精神,去附近医院检查却总是查不出原因。后来,家人带他去北京求医,结果他被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确诊时,他即将迎来自己的16岁生日。
据了解,今年以来,我市新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呈低龄化趋势,15岁至24岁的感染者占新增感染者的17%,其中,男男同性性行为传播高达70%。韩芳提醒,青少年交友一定要慎重,远离高危场所,做好自身防护措施。
准妈妈临产查出艾滋病
一位准妈妈临近生产住进了一家妇幼保健医院。正当沉浸在将为人母的快乐中时,她突然得知,她的血液检测艾滋病病毒呈阳性。
这位准妈妈怎么也无法相信这个事实,她想到了自杀。韩芳知道后,找她谈心,告诉她可以给孩子服用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药物,同时鼓励她勇敢地生活下去。准妈妈在韩芳一次次帮助下,终于走出了阴影。
一名只有两岁的艾滋病患儿让韩芳无法忘记。一天,科里来了一对年轻的夫妇,抱着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孩子不时咳嗽。原来,这个孩子已经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孩子当时只有两岁。经检测,这对夫妇全部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那位父亲最终承认曾有过婚外性行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病毒传染给妻子,而妻子又将病毒传染给了儿子。
后来,虽然经全力抢救,但最终这名两岁的孩子还是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
韩芳说,如果这位父亲洁身自好,如果他及时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如果他的妻子在怀孕时做了艾滋病病毒检测,及时阻断母婴传播,也许孩子不会这么早离开人世。
据了解,目前我市艾滋病病例中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12:1,从2岁至85岁以上,各年龄段均有病例发现,其中20岁至59岁年龄段占80%以上。传播途径上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三种途径均有病例报告。在这三种途径中,以性传播为主。
“咨询者”的故事
韩芳介绍说,在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触咨询者。
一天一大早,一家祖孙三代人行色匆忙来到科里咨询。
一名10多岁的男孩在他的妈妈和奶奶陪伴下,告诉工作人员实情。男孩在上公厕期间被一名五六十岁的男子猥亵。男孩回家时,这名男子一直尾随其后。到家后,男孩害怕一直不敢和家人说。大约过了1个多月,家人发现孩子行为反常,仔细询问,男孩才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经历。
韩芳说,所幸这名男孩最终检测艾滋病病毒阴性。这名男孩家长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家长知情后选择报警,以法律手段维护孩子的权益,同时到市疾控中心咨询并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家长遇事不要回避,让性侵害和艾滋病远离青少年。
还有一天临近中午,一名听障小伙子由两名社会组织志愿者陪同前来咨询。考虑到工作的保密性,工作人员要求两名志愿者暂时回避,拿出纸笔单独和小伙子交流。
工作人员把咨询检测中需要询问的关键问题写在纸上,小伙子把自己的回答一一写下来。原来小伙子之前有过不使用安全套的高危行为,最近下身感觉不舒服,在带他来的两位志愿者那里用试纸检测艾滋病病毒阳性,想进一步检测。
韩芳介绍说,近年来,艾滋病防治科不止接待了一例听觉障碍者的咨询,此外还有一些精神障碍者等。这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事例进一步表明,艾滋病防治问题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关注。
防艾一线
韩芳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已经20多年了。这些年,她为学校、单位进行艾滋病知识宣讲数百场,她宣讲的开场白也从“韩姐说艾滋”变成了“韩姨说艾滋”。
韩芳深知做艾滋病防治工作要承受很多压力,她非常开心近几年有年轻人接过了她的接力棒。
保广田是一名“90后”,他2016年开始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第一次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采血也没有胆怯。他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这个群体也需要人们理解。
张娜今年32岁,到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工作第二年,就碰到一名情绪激动的家长来到办公室,非要知道孩子是不是得了艾滋病。
按照有关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如果已满18周岁,艾滋病防治工作者只能告知感染者本人,哪怕对于他的家人也是要保密的。这名家长不理解,竟要动手打人。张娜当时已怀有4个多月的身孕,所幸同事及时制止了这名家长,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34岁的刘艳雯做完手术还没拆药线就坚持回到工作岗位上……
韩芳说,正是因为全国众多忘我、无畏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艾滋病目前已经从一种致命的流行病转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感染者病死率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是截至目前,艾滋病还不能彻底治愈,疫苗研制尚未成熟,因此最好的防治方法仍然是主动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家人和他人。
韩芳最后呼吁全社会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的正确认识,多些了解,减少歧视,最大限度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及时为他们提供治疗和关怀,预防艾滋病传播,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文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