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9日
第03版:03

黄骅市行政审批局局长翟浩成——

当好群众的“店小二”

本报记者 张倩

翟浩成(左)指导工作人员为群众办业务。 本报通讯员 摄

“我是一名政务服务员,也是人民群众的‘店小二’。”7日,翟浩成在我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经验交流会暨“最美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发言时,这样形容自己。他说,党员干部就要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儿上。

翟浩成是黄骅市行政审批局党组书记、局长。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他深入一线,找准群众办事堵点、难点和痛点,首创“智慧政务+小二跑腿”工作方法,带领干部职工为群众提供最便捷的“家门口”服务。

在刚刚结束的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擂台赛之“让群众办事更便利”专场中,他率队获得第一名。

把政务服务

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在黄骅,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0000多名,残疾人也有10000多名。翟浩成发现,这些群众领补贴办业务时需要家人陪着,来来回回地很不方便。

原本的好事变成了“麻烦事”。翟浩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能不能让这些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领到补贴?”翟浩成经过认真思考,有了一个想法:“让数据帮办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

翟浩成带领团队谋划、参与技术开发,在全省率先开展高龄补贴、残疾补贴等高频申办事项的村级一体化平台网上办理,让高龄老人、残疾人实现了“家门口”就可以申领补贴。

对于出不了家门的群众,他们又推行代办员“跑腿上门服务”,把政务服务送到群众的“炕头儿上”,彻底解决了“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办事奔波之苦。

最近,黄骅市滕庄子镇慈庄村张云芬老人,可以领高龄补贴了。慈庄村综合服务站代办员专门上门,帮老人办好了申领业务。张云芬老人由衷地说:“政府不但给钱,还派人上门给我办,这真是太贴心了。”

让“家门口”的服务

更到位

为群众办实事的“最后一公里”通了,翟浩成又开始思考怎样保证“家门口”的服务更到位。

翟浩成和黄骅市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走进各村庄(社区),因地制宜打造综合服务站。目前,黄骅市327个村、30个社区全部建成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他又几经奔波,协调筹措资金200万元,用于村级服务站的改造提升工作,目前建成样板点50个、示范点50个。

黄骅市行政审批局与银行合作,在171个村引进了“裕农通”服务平台。村民可以通过平台办理生活服务缴费、农机农资购买等86项业务。翟浩成还通过这一平台给群众讲党史、助农贷、卖产品。截至目前,已发放助农贷款5000多万元,销售近千万元的特色农产品。

翟浩成又提出,“家门口”的政务服务不应该只有“服务站”,还要有“代办点”,服务对象不止是老百姓,还要有企业主体。他积极推进与银行的合作,建设了一批代办点,打造了“企业开办15分钟代办帮办圈”。据悉,当地企业可以在银行代办点办理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等业务。

他又把处理交通违法等183项网上公共服务项目引入银行代办点,并为代办点配备政务智慧查询机。

从“8小时”到“全天候”

“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群众办业务时面临很多困难。比如说办事时排队过长、提供材料过多等。”翟浩成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翟浩成多次带队到外地“取经”,并依托河北政务服务网建成多功能智慧政务自助服务厅,并引进河北省第一台智慧政务机器人“小二”,实现了168项业务办理“不打烊”。这打破了业务办理的时间限制,还实现了“不见面”审批。智慧政务机器人运行10个月来,共提供查询服务1325次,完成“不见面”办证4046件。

推动政务服务从“8小时”到“全天候”,不仅“能办”,还要“快办”“好办”……翟浩成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1-12-09 本报记者 张倩 黄骅市行政审批局局长翟浩成——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43178.html 1 当好群众的“店小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