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很多“兴奋剂”
前一段时间,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公布了运动员在冬奥村的菜单。多达678道菜的长菜单,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不过给运动员吃的菜中,不能使用胡椒、花椒、香叶之类的调料。因为这些调料,都是食源性兴奋剂。
其实,兴奋剂远不是今天有的,也不止运动员才使用。毕竟有些人想让自己活得长点、跑得快点、力气大点。
最早古希腊的运动员们就靠吃动物的生睾丸来提升成绩。当然这些主要都是心理作用。后来就出现分化了,西方选择了提纯生物里的兴奋成分。在木乃伊时代,尸体中就含有烟草、可卡因的成分,很多古墓里还有大麻和鸦片。在我国古代,历代帝王都靠着丹药里的重金属麻痹自己,希望能够强健寿长。而中南美洲的国家,则盛行喝鲜榨青蛙汁壮阳,或者吃鬣蜥强身……
尿检从重从严
现代体育也一直伴随着兴奋剂问题。
上世纪50年代前后,奥运赛场上的可卡因、海洛因比比皆是,苯丙胺更堪称泛滥。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丹麦运动员詹森在100千米自行车比赛途中死亡。1970年,在法国格伦罗波,18岁的足球运动员夸德里绿茵场殒命。杀死他们的都是兴奋剂。时至今日,对于兴奋剂的检测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
兴奋剂检测严苛归严苛,但也不至于不让运动员吃调料吧?
这还真怪不得奥委会。
有一种生物碱叫“去甲乌药碱”,能让冠脉血流量增加,心率增快及心肌收缩振幅增加,这当然也属于兴奋成分。很多天然植物中都含有微量的去甲乌药碱,最常见的就是调料,香叶、丁香、胡椒、花椒以及莲子心、释迦果等就在名单之列。
另外,加工肉制品也是运动员的“大坑”,这主要是动物饲养、食品制作过程中添加的抗生素、生长素、克伦特罗(克伦特罗就是著名的瘦肉精)等等。
那岂不是运动员吃顿重庆火锅或者五香花生米就违禁了?
其实,每公斤白胡椒含“去甲乌药碱”只有223微克,人们日常生活中一般一次也就能吃几克胡椒,实在对身体造不成什么影响。不过为了防止运动员钻空子,这些食源性兴奋剂还是被明确地列出来。
预防“基因兴奋剂”
其实,如今“吃”的兴奋剂已经落后了。现在,国际反兴奋剂的组织重点关注和预防的是“基因兴奋剂”。
1976年的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上,运动员耶罗·门蒂兰塔赢得滑雪项目的两枚金牌(他的一生共拿过七枚金牌)。科学家发现,夺冠的秘密是他的基因“突变”——红血球比正常人多三到五成。
人类基因组中至少有100个染色体位点与运动表现相关。如果把耶罗·门蒂兰塔的相关基因用体内注射或体外培养两种方式复制给其他运动员,那很可能就能复制耶罗·门蒂兰塔的运动成绩。
这种操作在动物身上已非难事,但在安全性和伦理上,盲目加之于人是危险的。不过,仍有一些投机者跃跃欲试。
当然,反兴奋剂组织现在也已经初步具备了检测基因兴奋剂的方法。就算反兴奋剂组织管不了,出于非治疗目的的修改基因也会受到法律的控制与制裁。 据“科学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