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3日
第05版:05

张之洞的历史功绩(一)

张步云

张之洞(1837年至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今河北)南皮县人。

在4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张之洞出则封疆大吏,入则枢机重臣,在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晚清政局的变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身兼政坛重臣、学界巨擘和工商巨头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钦点翰林的清议名流

张之洞生于官宦家庭,父亲张锳对其管教甚严,聘请名师精心栽培。张之洞4岁即发蒙,学习勤勉,10岁开始习作诗文。

在科举的道路上,张之洞可谓一帆风顺。1849年,张之洞应童子试,中生员。第二年,成为秀才。1852年,张之洞参加顺天府乡试,为解元(举人第一名)。1856年,张之洞参加礼部试,被录取为觉罗官学教习,同年父亲病故,在家守制。1863年,张之洞入京会试,中贡士,复试为一等一名,殿试对策中一甲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强敌环伺,民不聊生,上下束手无策,迫切需要经国之才。张之洞就国防和外交政策发表的意见引起朝野瞩目,慈禧阅后,连连点头。

1867年,张之洞出任湖北学政,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广受好评。卸任后,张之洞返京。1873年,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到任后,他针对四川考场舞弊严重的丑恶现状予以整顿,还悉心栽培有才华的学子。

1876年,回到北京的张之洞很快加入“清流”之中。他好直言进谏,故而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并称“翰林四谏”,再加上刘恩溥、陈宝琛,并称为“清流六君子”。

张之洞的清流生涯不仅让他洞悉官场百态,而且为他赢得了“遇事敢为大言”的良好口碑。

(未完待续)

(作者为沧州市国学研究会会长)

2021-12-03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42671.html 1 张之洞的历史功绩(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