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文学”是新晋的网络流行语,用来形容网上那些搞笑无厘头、看似说了但其实什么也没说的言论,诸如“你搁这儿搁这儿呢”“上次看到这么有深度的文章还是在上次......”
“废话文学”兴起于B站弹幕“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用来讽刺那些看似说得很有道理实际上完全禁不住推敲的博主。后来被网友们不断玩梗,并在各大社交平台批量生产。
“废话文学”掌握着幽默的秘诀
这里不得不提幽默的形成机制——失谐,指的是幽默语句与听者预想的不和谐,即重复+差异。而“废话文学”的精髓,就在于构建失谐。
在诸多的幽默加工理论中,失谐——消解论的双阶段模型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认可。该理论的核心是:幽默的认知加工需要先探测“失谐”,再重新评价并消解失谐,然后进行情绪加工以获得幽默的愉悦感。
研究者们使用具有不同心理意义的刺激材料,引起被试脑电位的变化,观察脑部活跃区域,从而论证刺激材料和脑电位活动之间的联系。在幽默感的测试当中,杏仁核被认为与幽默加工中的情绪体验和失谐探测有关。人脑的前额叶区域被推测与幽默加工中的失谐的消解有关。
除去幽默这一显而易见的特点,“废话文学”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特殊的向外界展示自我的媒介,与其多种特性有关:内容的万能性;强烈的互动性;较低的原创性。
内容的万能性使得它的内容可以随着所在的主题改变而改变,在不同场合无需进行过多思考就能直接使用。
强烈的互动性使得网络废话能够达到“有求必应”的效果,让发言人通过收获点赞与评论产生短暂的认同感。
较低的原创性使其创作成本低、留言迅速,并且能够显而易见。
当网友们发现废话梗即使没有意义、只需复制粘贴,也依然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评论互动与点赞,流行就悄然开始流行了。
“废话文学”反映了什么?
网络废话虽然承载的东西毫无意义,但其背后却折射出了“废话制造机”们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与动机。
对认同感的渴望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或她)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废话文学”反映了人们对认同感的渴望。
这意味着网络用户常常会通过评论、帖子、聊天软件等多种社交媒体渠道展现自己。如果这些消息能引起其他人共鸣,获得回复与点赞,发言者自己就会得到自尊心与认同感。
这一点在青少年中表现尤为明显。在青年亚文化的视域下,玩梗是青年群体概括事物、解构事物、构建圈层文化的基本手段。“废话文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梗,青年人抱持着娱乐心态将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网络废话发布到社交平台,渴望得到他人点赞与认可,从中获得情感价值,实现自我满足。
对低密度信息的不满
当代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视听信息刺激纷繁,“注意力经济”争夺着人们的眼球,人们耽于视觉感官享受的愉悦的同时,又对浮躁的各色媒体和冗余的信息感到厌烦。
多数人都希望能从网络中获得高质量的信息交换。“废话文学”的流行,或许就是对那些废话连篇的视频、文章的嘲讽,对看似有意义、实则无用的形式主义的批判。
我们可以不说废话吗?
当然,我们还应该思考:为什么废话连篇的营销号可以存在?为什么人类离不开废话?或许我们低估了废话的力量。
很多时候,废话是更高明的表达。传播学专家哈特曼认为:“所谓语言就是利用冗余信息。这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为了保证理解,总是给出比实际需要多得多的信息。”
这表明,表达信息量与接受信息量二者之间是不可能划等号的, 在大多数的语言环境里都是前者大于后者。聪明的表达不仅是直截了当的“简洁精练、言简意丰”,还在于善用“冗余”。在言语交际中,一定的表达质量需要一定的语量作保证。
可以说人类是最善于说废话的高级动物, 而不会说废话其实是不会说话。
而且,废话还和我们的幸福感有关。
我们会发现,除了传达信息,废话还有一个完全无法舍弃的功能——社交:用废话来解闷儿。说废话或许是人类最古老、最方便的休闲、消遣方式,正所谓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一项心理学研究显示,一个人说的话假如有90%以上是废话,这个人就容易感到快乐。假如废话不足50%,这个人就不容易体验到快乐的感觉。
北卡罗莱纳州维克森林大学心理学家约翰说:“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渴望有联系、归属感和包容感,所以当建立和维持这些关系至关重要时,我们会努力参与其中。这种情况有时需要我们谈论一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事情,于是就开始说废话了。”
据“科学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