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
第05版:05

献王的历史贡献 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四)

张步云

(上接9月17日第5版)

献王刘德的历史贡献

献王刘德所献的古文经书先是被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后来又被马融、郑玄等经学大师作注,逐步成为儒学正宗,广传天下。

《汉书·河间献王传》中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献王刘德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很高的修养,德行与学问声著朝野。

由于他的声望太高,引起了汉武帝的疑忌。据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五宗世家》记载:“孝武帝艴然难之,谓献王曰:‘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献)王知其意,归即纵酒听乐,因以终。”汉武帝的话给了他当头一棒。从此,献王刘德心灰意冷,纵酒听乐,借酒消愁,以麻痹自己的精神,最后抑郁而终。

刘德死后,中尉常丽列举出了刘德的五大优点供朝廷谥官选择: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

谥官按照《谥法》“聪明睿知曰献”之说上奏,谥“献”。“献”字对于刘德十分切贴,既可以反映刘德的聪明睿智,也可以看作是对他收集整理儒家文献、上朝进献经籍雅乐作出突出贡献的肯定和褒扬。

刘德死后的1300年,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海陵王将河间国故地改为献州,以纪念刘德。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又改其名为献县,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可以说,汉武帝“大合天下之书”“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促成了献王“经术通明,积德累行,天下雄俊众儒皆归之”的繁荣局面。但刘德的声望太高,客观上对皇帝的威信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这是封建社会“家天下”的痼疾,只能给后人深思和感叹。

(作者为沧州市国学研究会会长)

2021-10-22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38613.html 1 献王的历史贡献 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