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爱奇艺率先宣布取消剧集超前点播,腾讯、优酷紧随其后也发表了超前点播的取消声明。此消息一出,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第一位。有网友感叹,“自己成了最后一波韭菜”。
(据10月12日《沧州晚报》11版)
在相关部门督促和舆论的压力下,三大平台相继取消了剧集超前点播的收费。
一项关于“取消超前点播的投票调查”显示,近8万人参与投票,95%的网友赞同这一做法。这充分说明,消费者对被“割韭菜”深恶痛绝。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消费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消费套路,也就是俗称的“坑”。
低价销售“亏本坑”。一些商家利用超低价打开市场,再借助人们对低价商品的“宽容”获得好评率,等销量和好评率上去了,再提价赚钱;
婚恋平台“免费坑”。消费者进入平台成为会员但相关消息却被加锁,必须购买VIP服务才行;
电器消费“安装坑”。顾客买了一台电视,销售员说免费安装,但安装人员上门时却让交安装材料费;
推广宣传“获礼坑”。一些商家宣称只要人们帮忙转发,就能获得一份大礼,其实礼品很难获得;
消费信贷“赊购坑”。一些P2P平台布局“消费信贷”领域,声称零利息赊购,其实却是借助手续费、逾期费等各种费用敛财,甚至违法窃取用户信息和隐私……
凡此消费套路,可谓五花八门,但都是披上虚假外衣,挖空心思从消费者口袋里掏钱。
仔细梳理一下,便会发现,这些套路多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在垄断领域,有的商家凭借独有的技术、平台和资源,经常对客户进行强迫式的捆绑消费;二是在新兴领域,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不了解、不清楚、不知情,让馅饼变成“陷阱”。
对于前者,需要行业监管部门及时出击,重拳制止,不能再任其薅消费者“羊毛”;对于后者,在相关部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的基础上,还需要消费者睁大眼睛,以免被套路蒙蔽。
三大平台取消“超前收费”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信息透明度增加,顾客消费会更趋理性,市场发展也更趋良性,再加上部门监管跟得上,不良商家的噱头就会越来越少,套路会越来越窄。
同时,也希望商家在经营中不要总想着动歪心思,要在拼产品、拼服务上下功夫,少一点套路,多一些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