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田埂,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不陌生。农田是依地形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块,人们为了种植方便,也为了方便管理,就人为地分成大小不等的田地,那两块田地之间的田埂就起分界的作用。
集体种植的时候,人们会依据种植的庄稼品种以及农田所在位置,分成大小不等的地块,地块间就用田埂分开。一个大地块里有几个均匀的小地块,既美观也好分工。在生产队的时候,队长派活就是按地块分的。这个时候,田埂就成了劳动的界线。
后来,农村实行分产到户。户与户之间的农田就有了田埂。每块的田地大小是根据每家的人口多少来分配,田埂的位置就必须完全符合这样的条件,而不能只考虑美观了。家与家之间的田地必须有田埂,下宽上窄,两家各占一半,田埂的中间线就是地的分界线。修好后,远远看去,犹如一条梯形的装饰条横卧在田地中间。
到地里干活是农民每天所必修的课程。庄稼长高了,地里不好走,要走进去,就必须从田埂上走过。起初,田埂的顶端是尖尖的,两家的主人会很用心地修得很直,犹如刀切得一般,很美观。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少占土地。因为田埂还起一个隔断作用。
有的人很注意田埂,生怕有一点点的破损,让自己地里的营养偷偷地溜走。他们守着土地,土地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没有什么手艺,也就谈不上再有什么额外的收入。所以,就把心思全用在土地上。和这样的人做邻居,根本就不用操心田埂的问题,人家不仅维护得好,还会公平认真,不会多占你一寸土地。
田埂修得宽一点,走在上面,会比较省力的。尤其是浇地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看看水到哪儿了。如果田埂修得比较窄,在上面走的话,别说有水的时候,就是没水的时候,在上面走,想保持平衡也很难,要有杂技演员的功夫,才能安全地走一趟。
田埂就是一个分界线,宽窄无所谓。即便是这样,每当庄稼收割完毕,人们还是会将田埂维护一下,让其完好如初。远远望去,一条条的田埂横卧在那里,围成了大小不一的形状,规整而壮观。庄稼一长起来,田埂就被淹没,还在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我想,一道田埂就能让人分辨出主人农活的好坏,也能看出主人对土地的感情,更能感受到人们对土地的那份不舍与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