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
第13版:13

匠心·故事·情怀

——记“印人一家篆刻展”

李泽成给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解。

本报记者 李圣哲 魏志广 摄影报道

正在沧州美术馆举办的“印人一家篆刻展”将篆刻艺术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深受小学生们欢迎。于是,沧州美术馆将此次篆刻展展期又延长了半个月。

每一方印

都别具匠心

展厅里,很多人流连,停驻,静静站立,久久观赏。

一面白墙上,放大的一方印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长、宽各1.5米,颇具震撼感;《铁道兵志在四方》别具特色,一方印,六连珠,于细微之处颇显功力;主题印《东方红》采取毛体入印,边款篆体和楷书结合,丰富了印面形式……

每一方印,都别具匠心。

“印人一家篆刻展”是由祖孙三代六人共同创作的。“印人一家”中的爷爷李泽成现为沧海印社执行社长。他介绍,6岁的小孙子李照玺有一天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他:“爷爷,我们幼儿园发服装了。你看,铁道兵衣服,好看吧!”李泽成一看,原来是迷彩服。小孙子从小喜欢跟着奶奶学唱《铁道兵志在四方》等红歌,所以非常喜欢这套“铁道兵衣服”。

看着孙子穿着迷彩服蹦蹦跳跳的样子,李泽成想,自己和老伴、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很喜欢《我爱北京天安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耳熟能详的歌,一家人又都会篆刻,何不将二者结合,做一个展览,既可以体现三代印人的传承,又可以传递爱党爱国的正能量。

一家人一拍即合,精心筹备近一年后,完成了这次篆刻展。

每一方印

都蕴藏故事

印章方寸之间,蕴藏感人故事。

印作《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是李泽成老伴陈秀玲用心完成的。她的父亲曾是抗美援朝老兵,在战争中多次负伤。2002年老人去世时,身上还残留着好几处弹片。陈秀玲创作时,记忆涌上心头,几度落泪。

李泽成的孙女李若然今年8岁,是一名小学生,刚刚加入少先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她在家人的帮助下,完成了《中国少先队队歌》等13方印作。

李泽成的儿子李宝棠、儿媳马静都是“80后”,《打靶归来》《龙的传人》《我们走在大路上》《唱支山歌给党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是他们儿时的“流行歌曲”,他们便精心刻在了印上。

李泽成更是拿起刻刀,一首又一首,满含热情地创作了33方印。

一家人在创作上可谓绞尽脑汁,精益求精。这首歌适合九叠篆,那首可以采用瓦当印……他们边探讨边创作。这一过程中,他们还碰撞出不少奇妙的火花,比如创新制作了“双钩印”《龙的传人》,细朱文和白文间接,无论是看细朱文还是白文,都是同一字。而采用魏碑体阳刻边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词最耗时间,精雕细琢花了四五天。

每一方印

都彰显情怀

篆刻展受到很多小学生的欢迎。目前,已有新华区实验小学及运河区解放路小学、迎宾路小学、迎宾路第二小学的200多名学生前来参观。

“这方印上面的字体弯弯曲曲的,你们猜为什么这么设计?”李泽成站在印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前,身旁围着一大圈小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建党、建军、成立新中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九叠篆,特点就是笔画弯弯曲曲的,象征着那段我们应该铭记的奋斗历程。”李泽成认真地讲解着。

再看另一边,李宝棠正为一拨小学生讲解刀法、章法等篆刻基本知识。印石、印钮、印床、冲刀、切刀……他一一展示篆刻流程。做完示范后,小学生们开始上手尝试篆刻。“注意刻刀角度……”李宝棠仔细耐心地教着。

运河区迎宾路第二小学的参观者中,不少都是有篆刻基础的小小爱好者,他们选出10位“小篆刻家”代表,现场篆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套印13方。

2021-10-20 ——记“印人一家篆刻展”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38342.html 1 匠心·故事·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