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芳辰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青青子衿千古诗意,罗衣飘飘风华无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汉服的华美。
从“同袍取暖”中走出的汉服文化,逐渐融入大众生活,成为年轻一代张扬个性,展示时尚品味,彰显文化自信,体现身份认同的新载体。
在沧州一些庆典现场,穿汉服演出已是屡见不鲜。更有一些年轻人身穿汉服,出现在公园或大街上,衣袂翩翩地进行直播和拍照留念,成为人们眼中一道风景。
然而,与舞台上的走秀和景区的展演不同,一些汉服爱好者在日常生活中穿汉服,却得不到家人的认同,遭遇了不少的烦恼。
引发家庭战争
刘悦今年16岁,家住运河区万润绿景园小区。她是一个酷爱穿汉服的姑娘。
虽然只有16岁,但刘悦身材已经非常高挑,五官精致,是一个漂亮姑娘。
每到假期,刘悦就会穿上心爱的汉服,和好朋友出去逛街。
除了好朋友,平时和父母去超市买东西,刘悦也喜欢穿着汉服。
刘悦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职工,思想观念也非常传统。
每次去超市,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上下打量自家姑娘,刘悦的父亲就觉得浑身别扭。
“女的看看也就算了,男的也跟着瞅,从头到脚打量我家闺女,真让人脸上挂火。”刘悦的父亲生气地说。
对于陌生人的行为,刘悦的父亲不好说什么,于是他就把脾气发在了刘悦的身上。
超市没逛完,父亲就气呼呼地拉着刘悦回家了。
回到家,刘悦的父亲刚想发火,就被刘悦的母亲拉到一边。她准备先劝劝刘悦。
无论母亲怎样做工作,刘悦坚决不同意放弃这个爱好。
后来,母亲提出,在家里随便怎样穿汉服都行,外出就别再穿了。刘悦也扔下一句话:不可能。
沟通无果,刘悦的父亲大发雷霆,把刘悦的所有汉服都藏了起来。
父母藏,刘悦买。双方闹得不可开交。
一天,刘悦的一位同学母亲张女士打来了电话,让刘悦的父母直接断了刘悦的零花钱。
张女士告诉刘悦的母亲,刘悦经常带着同学一起穿汉服外出逛街。路上有行人将她们拍了下来,发到了微信朋友圈里。
张女士在电话中抱怨说:“很多同事拿着手机来问我,照片中的一个女孩是不是我家女儿。”
张女士对着刘悦的母亲发了一顿牢骚,还抱怨孩子最近要的零花钱越来越多。
刘悦的母亲听着,脸上红一阵青一阵,非常恼火。
挂掉电话,刘悦父母一合计,决定不再给刘悦零花钱,以后刘悦要买什么东西直接“报备”。
从那以后,只要刘悦一穿汉服准备出门,母亲就第一时间堵在门口。
刘悦和母亲理论。没想到,理论演变成了争吵,争吵演变成了冷战。
母亲经常气得掉眼泪,父亲也只能干看着。说急了,刘悦一摔门,不再理人。
一连几个星期,刘悦和父母不说一句话,而刘悦父母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不是不支持汉服文化,表演时穿没有问题。现在孩子年纪太小,日常生活中穿的和别人不一样出门,当父母的受不了女儿被别人一直用异样的眼光打量。”刘悦的母亲说。
分手
曹心艾,家住运河区香堤荣府小区,今年25岁,是一名销售员。
她喜欢汉文化,衣橱里分为两个区域,一部分是平时上班的工作装,一部分是生活里穿的汉服。
各种颜色的汉服挂在她的衣橱里,五彩缤纷。
除了汉服,她还买了许多不同样式的头饰,用来搭配汉服。
平时兴致高的时候,她还会开直播,和有相同爱好的人交流如何选购、穿搭汉服。
有时候她还会为大家示范如何穿汉服。为这事,她的男朋友也颇有微词。
虽然每次曹心艾都会穿上防走光裤子和背心,但男朋友还是心里不舒服,劝她放弃直播。曹心艾却置之不理。
每逢周末,曹心艾都会穿着汉服去逛街。一路上,她总会引来一些目光,可她对人们的目光毫不在乎。
让她没想到的是,她沉迷的汉服竟成了分手的导火索。
一天,她穿着汉服和男朋友上街。走在热闹的街头,几个男生对着曹心艾不时打量,时不时还窃窃私语。
曹心艾的男朋友发现后,对他们喊了一句。没想到双方几句话不对付,动起了手。
男朋友的衣服被撕扯坏了,脸上也带了伤。路人报了警,几个人都进了派出所。
经过几个小时的调解,双方相互道歉。曹心艾和男朋友天黑了才走出派出所的大门。
曹心艾本想继续跟男朋友去吃晚饭。男朋友扔下一句“你心可真大”,扭头离开了。
曹心艾并没有意识到是穿汉服给两人造成了矛盾。后来,和男朋友出去约会时,她仍然会穿汉服,男朋友却越来越反感。两人为此开始吵架。
为了不让曹心艾穿汉服,男朋友给她买了很多漂亮的衣服,但曹心艾总是把它们束之高阁。
两人最终选择了分手。
父子之争
“喜欢汉服可以是一种爱好,可穿着上街走来走去,就有些让人另眼相看了。”
这是周正的亲戚们聚在一起说得最多的话题。
30岁的周正是一名公务员,老家在吴桥,现在东光县居住。
这些年,周正前前后后谈了十几次恋爱,可最后没有一个能修成正果。
原因只有一个,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好——穿汉服。
周正上班时穿衬衣,长裤。休息日时,他经常穿汉服。就连他的睡衣,也是汉服款式。
周正原来在石家庄工作。那时每逢节假日,他就穿汉服上街采购,从来没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两样。
几年前,他参加公务员考试,落户在了东光县。
有一次,他在东光坐公共汽车回老家吴桥,与接站的父母发生了很大的冲突。
那天一大早,周正穿好汉服,坐上了公共汽车。一路上,每个经过他身边的乘客,都会偷偷地打量他一番。
周正一下车,接站的父亲一看他的打扮,脸立马就拉了下来。
这一路上,父亲和周正因为穿汉服开始争执。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回到家两人互不理睬。
第二天,父亲贷款给周正买了一辆私家车,叫他以后自己开车来回,不要穿着汉服到处逛。
重在沟通
汉服的爱好者现在越来越多。但多数父母反对子女过度特立独行,这令很多家庭矛盾重重。
面对父母与子女的矛盾,沧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苟增强给出了以下建议:
很多父母不支持自己的孩子穿汉服,无非是受传统思想影响,还是希望子女能够从众,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
苟增强说,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父母和子女应当共同寻找让双方都舒适的相处环境。
首先,喜欢汉服的子女可与父母分享汉服文化,与父母沟通,给父母做汉服的科普,让父母也逐渐喜欢并接受汉服。
其次,可以找适当的机会带父母一起穿汉服,让他们体验一下穿汉服的感觉。或者在购买汉服的时候,让父母给出一些意见或建议,让父母参与挑选。
苟增强说,如果经过多方尝试,父母仍然抗拒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穿汉服,那么子女应尊从父母的意愿,不要和父母硬碰硬,完全可以视场合穿或不穿,规避矛盾。
对父母而言,苟增强建议可以适当地跟子女谈心,了解其内心的想法,不要把子女逼得太紧。双方可各让一步,约定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穿汉服。
(文中主人公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