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连红
驼背、爱笑、个头不高、说话缓慢有力……这是“大饼爷爷”刘会民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10月12日,记者见到病床上的刘会民,他流着泪说,这些年,多亏好心人的照顾和关心,小小饼店才能维持下去。他想说声“抱歉”,不能再给大家做饼吃了。
听说刘会民生病后,家庭困难,无力医治,社会各界人士纷纷献出爱心……
30多年只卖热饼
10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运河区文庙西侧的胡同内寻找刘会民曾经经营的大饼店。
“就是最前边那家,关门有一个多月了。”“很多来买饼的人找不到店,就回去了。”顺着街边商户的指引,记者在胡同北头找到了这家大饼店。如今,大饼店拉着卷帘门,已经停业。
在附近商户眼中,刘会民为人和善,诚信经营,与附近的人相处非常融洽。商户李女士说,有时候她三岁的儿子去买饼,老人总会让孩子坐在旁边的小板凳上等会,现烙热乎的新饼。
不卖给顾客凉饼,这是刘会民老人坚持30多年的理念。他常说:“大家平时上班辛苦,饼一定要吃口热乎的,吃凉的对胃口不好。”即使有的人着急,他也会将放凉的饼热一热再卖出去。
有时候,有顾客忘带钱,刘会民总会笑着说:“先拿去吃吧,钱不着急。”在顾客眼中,老人爱笑,还特别勤劳,除了烙饼,他把屋里角角落落收拾得干净利落。没事时,他会坐在板凳上看看报纸。
笑容背后的艰辛
直到爱心人士将老人的故事发到网上,附近的人才知道,原来这位爱笑的老人生活远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
1991年,正值壮年的刘会民为了养家从衡水阜城来到沧州,在小南门商业街一处铁皮房子里靠卖烧饼、大饼维持一家人的生计。2020年,铁皮房子拆了,老人生意陷入困境。
运河区文庙社区负责人吴岩岩看在眼里。她多方申请联系,将社区一处闲置的仓库腾出半间供老人营生。就这样,老人的大饼店重新开张。
很多人看到老人每天都是笑呵呵地卖饼,其实,背后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老人的女儿患小儿麻痹症,腿部残疾,儿子是一名聋哑人。儿女虽已成年,但老人时常惦念。他总说,儿女日子不好过,能帮一把就帮他们一把。
几年前,老人被查出脑瘤,担心花钱,又怕治不好落下残疾给儿女添麻烦,一直没有到医院医治。
老人从未向别人主动说起过生活的坎坷,他仍然一步一个脚印地笑着努力生活。
突发脑出血
去年,“大饼爷爷”的故事被爱心人士发到网上,乐观面对生活的老人让不少网友和市民很是感动。大家都说,这是一位心中有光,不惧黑暗的老人。很多人慕名寻到胡同里的饼店买饼。
有的人开车从市区东头来买一张大饼;有的人买了5元的饼,放下10元就走了;有的人放下50元钱,说一会过来拿饼,却一直没有回来;有的人买了饼站在门口吃,就为了和老人唠唠嗑……
可疾病并没有善待这位老人。今年8月底,刘会民从大饼店附近的厕所出来之后,晕倒在地。周围很多人都认出了他。随后,老人被送往医院诊治,最终确诊为脑出血。
爱心一串串
原本还能站在灶台前使劲儿擀面的人忽然间倒在病床上动弹不得,一日三餐靠年近七旬的老伴照顾,刘会民起初接受不了。
慢慢的,在家人的劝说下,刘会民逐渐坚定了治疗的信心。经过住院17天的治疗,病情稍微好转的张会民坚持出院回家休养。
这些天,很多爱心人士闻讯纷纷伸出援手,帮老人渡过难关。
老人女儿的工作单位“同天家电”的很多同事、朋友以及素不相识的好心人通过网络平台捐出善款2万余元。这些善款是一笔救命钱,已经全部用于老人的住院费用。
运河区市场街道办事处和文庙社区的党员干部捐款3000元、金街电子城物业公司及商户捐款4130元,信誉楼商厦工会捐款1000元以及价值1000元的慰问品,石油公司捐出价值2000元慰问品,刘会民曾经租住在新开路附近马家胡同的邻居们捐款2000余元,爱心人士“果然”个人捐款2000元……
“等病好了,接着做饼”
看到如此多的热心人解囊相助,刘会民老人感动得几度哽咽。他说:“谁挣钱都不容易,大家已经帮我够多了。”老人和家人商量后,主动停止网上捐款,不再接受大家的捐款。
记者了解到,目前,刘会民生病后,他的老伴辞掉了保洁的工作。为了节省开支,老两口搬离了租住15年的平房,和女儿一家挤在一起住。
即便生活如此困难,老人总是和儿女说:“别人挣钱不容易,咱们日子能过得去,就不给人家添麻烦。”
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如今又身患重病,家人已经将老人做饼的工具和炉灶变卖。知道这个消息,老人哭了,这是他守了30多年的家伙什儿,他舍不得。
他想对常买他饼的人说句话:“抱歉,不能再给你们做饼吃了。我好好养病,等病好了,能站起来了,接着做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