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博伟 本报记者 李小贤
9月27日上午,44岁的赵洪波又开始了他的化学实验课。
酒精灯、大试管……赵洪波一一介绍着实验所需的物品,今天他要教给轮台学生如何制取氧气。
40多双眼睛望向赵洪波,仔细观察着他的动作。在那一刻,赵洪波有着莫名的感动:“我希望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催化剂,在授课与启智中,为他们打开未来的一扇窗。这也是我援疆的意义所在。”
初到轮台
赵洪波是献县人,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第一中学支教已经快两年了。他已经送走了两届初三毕业班。今年9月,他迎来自己援疆期间最后一届学生。
赵洪波是一名高级教师。他肤色黝黑、言辞朴实,但只要一踏入教室,就迅速切换到另一种状态:身姿挺拔,面容严肃,言语铿锵有力。
在新疆轮台第一中学支教的日子里,他已经适应了那里干燥的气候。
说起当年决定援疆支教的原因,赵洪波笑着说,“活到我这个岁数,该拿的职称也早都拿了,就是想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一些,为新疆做点事儿。”
2019年,赵洪波得知,沧州要选派一批援疆教师,第一时间就动了心。
他回家后,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人,并表示想去支教。父亲起初有些不太支持。赵洪波是家中的老大,父亲自从脑梗之后,有事情最喜欢和赵洪波商量。父亲一度以为赵洪波去了新疆,多年就不能回家了。新疆距离沧州有3000多公里的距离,家中有事可咋办?
赵洪波向父亲解释,这次支教为期3年,寒暑假有时间他会回家。父亲这才放心下来。妻子也很支持他,并表示会照顾好这个家。
有了家人的支持,赵洪波报了名并如愿成为一名援疆教师。
赵洪波和沧州另外8位教师怀着无限憧憬与期盼,告别家乡,来到了新疆轮台第一中学,开始援疆支教的日子。
初到轮台,赵洪波有诸多的不适应。轮台的气候干燥,赵洪波到那之后极易上火,口中经常会出现溃疡,吃东西时,疼得难以下咽。
赵洪波说:“为了缓解天气干燥带来的不适,我每天喝大量的水,还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因材施教
在轮台县第一中学,赵洪波担任化学老师,教3个班的化学课。
在上第一节课之前,赵洪波内心非常忐忑。他不知道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如何,也担心自己多年养成的教学习惯是否适合那些学生,学生们是否能够听懂他的课。
赵洪波通过学校老师了解了3个班级的整体情况,心里逐渐有了打算。他坚信,不管教哪一批孩子,因材施教都非常重要。
有些学生基础相对较弱,赵洪波拿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因材施教。他每次备课都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情况,确定涉及的知识点的难易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赵洪波也曾遇到过难题。他说的一些词语,学生们无法理解。有一次,赵洪波给学生讲“带火星的木条”时,有些学生不理解。赵洪波通过举例子讲解才最终让学生们听懂了。
赵洪波说:“我们说惯的词语,这里的学生不一定能明白。这就需要我细致地去解释清楚,同时,我也会总结经验,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去讲课。”
今年刚刚毕业的阿里米热给赵洪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里米热学习努力、认真,每次遇到不会的题都会主动问赵洪波,赵洪波也会耐心地给予解答,并经常鼓励她。后来,阿里米热顺利考上了高中。
阿里米热曾对赵洪波说,他教课教得好,人也非常好。这让赵洪波感到很欣慰。
学生们很喜欢上化学课。赵洪波会根据课程的不同,带上不同的教具。赵洪波说:“如果照本宣科,很难提高孩子们的兴趣。一些简单的教具能让课程更具吸引力。”
前段时间,他给孩子们讲解探究蜡烛及其燃烧的化学课时,就带上了一根大家常见的蜡烛。
他将蜡烛点燃,缓步穿行在学生之间。“同学们,火焰的哪个部分颜色最亮?”
40多双眼睛望向烛光,熠熠闪动。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个个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知识点被赵洪波生动地讲出来。
有一些化学课需要做实验,只要能做的,赵洪波都会让学生们去做。虽然做实验前,他需要提前准备好几天。但看到学生们做实验时的认真、欣喜,他感觉付出都是值得的。
授课之余,他精心备课。2020年10月,他制作的《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关系》微课,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微课制作评比活动一等奖。
他和同去援疆支教的老师还与新疆教师“师徒结对”,指导备课,听课点评,互相探讨教法,帮助年轻教师站住讲台、站稳讲台、站活讲台。
真心换得真心
上课时,赵洪波有些严肃,但是课后他又变得和蔼可亲,喜欢和学生们相处。
赵洪波喜欢打篮球。工作之余,他会来到篮球场和学生们一起打篮球,酣畅淋漓间让师生的关系更加密切。
学生们也喜欢找赵洪波谈心。每一次,赵洪波都会耐心地开解他们。他的话语很朴实,却能让孩子们明白很多道理。
赵洪波所教的一名学生,曾经非常叛逆调皮,在校多次违纪。作为他的化学老师,赵洪波很少责备他,却常把他叫到办公室聊天。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他们聊天的范围很广泛。在一次次聊天过程中,赵洪波渐渐打开了这位学生的心扉。
因为家庭困难,这位学生周末经常需要打零工帮衬母亲。每次听说他周末回家路费不够,赵洪波就塞给他二三十元钱,还给他买过文具。初中生长得快,看到这名学生的校服尺码小了,赵洪波就悄悄给他准备了一套新校服。
对学生用心,学生也用真心回馈。这名学生常常给赵洪波发微信,也会拍摄家里生活的小视频给他看。
有不少学生添加了赵洪波的微信,他们会在微信中询问化学题如何解答,也会和赵洪波讲一些心事。赵洪波说:“这说明孩子们信任我,作为老师,我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他们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我是这样做的,与我同来的援疆支教的老师们也是这样做的。”
今年教师节的时候,赵洪波收到了学生们亲手制作的礼物。那代表着孩子对他深深的爱。
“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是一份良心的买卖。”赵洪波说,新疆基层教育水平相对较弱,援疆任务艰巨,3年的支教虽然难以大幅度提高学生成绩,但一批又一批援疆教师接力支教,会给孩子们带来受益终身的影响。
牵挂
赵洪波在新疆,已经有两个中秋节没能与家人团聚,今年的中秋节也不例外。赵洪波与其他河北援疆的“援友”一起度过佳节。
“我在家时都没过过生日,前段时间我过生日,援疆指挥部的同志们专门给我买了蛋糕,做了长寿面。大家聚在一起为我庆祝生日,我很感动。”赵洪波说。
身在新疆,离家几千公里,赵洪波牵挂着家人,家人也记挂着他。
与妻子视频聊天,成了赵洪波每天的“必修课”。
赵洪波会询问妻子家中的情况,妻子也会嘱咐他离家在外,要注意身体,多喝水。赵洪波有两个孩子,大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小儿子刚上初中。
小儿子很佩服父亲。赵洪波去支教的这些日子,小儿子仿佛突然之间长大了,懂得替母亲分担一些家务,照顾这个家。
“每次妻子和我视频,总是报喜不报忧,怕我担心。”赵洪波说,“有一次,我妻子发生了车祸,如果不是说漏了嘴,她根本不会告诉我。 ”
车祸中,汽车受损,所幸妻子无大碍,只是受了一些惊吓。赵洪波无法赶回去,只能通过电话安慰妻子。
家里遇到事情,赵洪波都无法帮忙解决。每每想起这些,赵洪波心里就会充满歉疚。家人反倒会安慰他,说他正在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只要将孩子们教好了,一切都值得。家人的支持,成为他援疆路上坚实的后盾。
赵洪波非常喜欢一句话,“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不让它更精彩。”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他希望他的人生因为援疆而更加精彩。
(本版照片由赵洪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