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冀敏 本报通讯员 李莹 朱玲华 摄影报道
国庆期间,随着电影《长津湖》热映,长津湖战役这场热血寒战再次令无数中国人泪目。
东光县徐凤田老人作为一名亲历长津湖战役的老兵,讲起那场战役的艰难与惨烈,至今刻骨铭心。
那一年,他21岁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0月6日,92岁的徐凤田老人声音洪亮地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位身穿戎装的老人眼神里闪烁着光,一如当年他和战友们抗美援朝作战时的模样。
徐凤田,东光县于桥乡孟家坊村人,1948年参军,1950年11月初入朝作战,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的一名战士,参加了长津湖战役。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荣立三等功2次、四等功3次。
说起长津湖战役,徐凤田老人依然激动不已。
入朝作战那一年,他21岁。此前,他还参加了淮海战役,他所在的团曾在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中荣立集体一等功。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
1950年11月初,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紧急受命入朝。第9兵团由20军、26军、27军组成,这是一支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精锐野战兵团。
徐凤田是27军80师238团3营的一名战士。徐凤田老人回忆说,第9兵团官兵入朝作战时,因为时间紧迫,没有更换厚棉装。经过边境线时,志愿军战士们在火车站稍作停留,很多东北边防部队的官兵看到他们衣衫单薄,在站台上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给入朝作战的战士们穿上。
“路过江界时,我看到飞机炸过的房子还在燃烧。那一刻我明白,又到战场了。”徐凤田老人说,看到那种场面,就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祖国,使命感油然而生。
靠冻咸鱼充饥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入朝后,根据上级指示,采取“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法。为突袭敌人,10万余名衣着单薄的志愿军战士昼伏夜行,严密伪装,忍受着酷寒、饥饿和疲劳,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中连续行军。
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千难万险,悄无声息地抵达了预设战场。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美两支王牌军在长津湖地区展开激战。
在这场战役中,徐凤田和战友们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对抗着极度恶劣的环境。徐凤田后来才得知,由于极度严寒,当时有近3万名战士被冻伤,4000余名战士被冻死。
由于敌人的空中封锁,志愿军的御寒冬装无法运到前线,徐凤田和很多战友的手脚、耳鼻被冻伤。
那一年,徐凤田也经历了人生中最寒冷的冬天。
在战役中,徐凤田的手脚被冻伤,现如今他的左手食指、中指,右手手掌依然能看到明显的冻疮疤痕。他的右手因为冻伤至今不能握紧,只能保持半握拳的状态。
徐凤田老人回忆说,美军的空中封锁阻挡了我军的物资运输,他和战友们时常忍饥挨饿。渴了,就抓把雪放在嘴里解渴。饿了,有时只能分到一条冻咸鱼充饥。咸鱼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战士们就把咸鱼放到怀里暖着,等外皮稍微软了就啃一口。
又腥又咸又凉,冻咸鱼的味道让徐凤田记忆深刻。多年过去了,他吃饭时从来不碰鱼虾。
突袭美军
在长津湖战役中,徐凤田所在的238团联合239团、240团、241团,负责突袭长津湖新兴里地区的美军。
徐凤田对这场战斗记忆犹新。他和战友们先突破了美军用火炮和坦克围成的心形阵地,与美军展开了激战,最终炸毁敌军坦克两辆,控制了新兴里地区最后一个制高点。
“美军的火炮停在那个地方,当时他们连火炮口上的炮口帽都没有拿掉,我们突袭的时候他们一点儿防备都没有,被打了个措手不及,12门火炮一门也没来得及动,非常狼狈。”徐凤田老人自豪地说。
极寒天气下,志愿军携带的迫击炮和轻机枪都不能正常使用,能用的武器只有步枪、冲锋枪、刺刀和手榴弹等,这时手榴弹就成了“重要武器”。战士们隐蔽前进,在与敌人接近手榴弹投掷距离时,突然投出手榴弹发动猛烈攻击。
徐凤田老人说:“每到手榴弹快扔光的时候,我和战友就随时准备着把最后一颗手榴弹留给自己,和阵地共存亡。”
徐凤田回忆说,美军每天有数百架次飞机猛烈攻击包围我军,许多山头被轰炸削低近2米。当时轰炸声连天,周围尘土飞扬,根本抬不起头。有一天他突然感到剧烈的轰炸声好像停止了,世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但看看周围依然尘土飞扬,炮火连天,他意识到耳朵可能听不到了。后来检查他得知双耳耳膜被震裂,听力严重受损。
在激战中,徐凤田的左臂被子弹穿透,右小腿也被击伤。他仍然坚持不下战场,简单包扎后,一瘸一拐地帮战士扛枪、扶伤员、押俘虏、打扫战场等。
徐凤田说,在长津湖战役中,很多战友在极度冻饿、疲乏,几乎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依旧顽强战斗。有的战友跑丢了鞋,就光着脚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雪地里追赶美军……
徐凤田说起这些,眼含热泪。他说,志愿军是靠意志打赢了这场战役,无数战友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最后的胜利。
老兵的心愿
由于徐凤田老人听力严重受损,他的小女儿徐桂岩要给他当“翻译”。
徐桂岩是东光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她介绍说,父亲年轻时,时常讲起抗美援朝时的经历,但当时她并不清楚父亲参加的是长津湖战役。后来随着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和父亲的详细讲述,才知道父亲参加的正是这场残酷的战役。
由于父亲参加长津湖战役,徐桂岩对那段历史也更加关注,《冰血长津湖》纪录片,她反复看了多遍,还做了笔记。了解得越多,她越能体会父亲和战友克服缺衣、少食、极寒等难以想象的困难,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精神是多么的伟大。“是他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后代才有了和平生活。”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徐凤田才随大部队回国。1955年,他复员回到家乡,任孟家坊村生产队长、民兵连长、村党支部书记。
徐桂岩说,父亲总是很知足,他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能看到祖国越来越强大、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太幸福了。
徐凤田现在看电视最爱看的是战争片,平时最爱穿的还是军装。
徐桂岩说一定会带父亲去看一下电影《长津湖》。父亲还有一个心愿,希望能找到当时和他一起抗美援朝并肩战斗的老战友,她将尽全力帮助父亲实现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