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颇有意思,我人生中学会的第一个字,是在老家的厨房里完成的。
那时,父亲在外地上班,一星期只能回来一次。母亲一个人既要种地,又要照顾我和两个姐姐,每天从早到晚都忙个不停。只有到了做饭的时候,她才会在厨房的矮凳上坐一会儿。那时,家里做饭用的还是农村的大锅台。我特别喜欢看母亲慢慢往炉子里添柴的动作,因为随着炉火越来越旺,过不了多久,饭菜的香味就会萦绕在厨房。
有一天,母亲烧火做饭时,我也蹲在一边看。母亲当时不知在想什么心事,手里拿着一根细木棍,在地上随意划拉着,我凑过去看时,她笑了笑说:“这是‘火’字,你来读一读。”我那时刚上幼儿园,还不认识一个字,好奇地对着“火”字读了又读,模仿母亲的样子,也用棍子在地上写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火”字。母亲看了大为惊讶,她夸我聪明,还特意多蒸了一份鸡蛋羹当作对我的奖励。
没想到,就是这一次小小的奖励,激发了我对识字的兴趣。从此,只要看到母亲在厨房里做饭,我就让她教我识字,那些别的小朋友在教室里学会的“大小多少、人口手足”,我都是在厨房里学会的。
后来,我上了小学,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字,母亲不再教我识字。我也开始帮着做家务,代替母亲坐在厨房里烧火,让她去喂猪喂鸭。我觉得在厨房里枯坐无聊,往往就会捧一本当时最喜欢的小人书来读,读几行字,添一添火,再去读几行字,觉得颇有意思。
有一次,母亲蒸馒头,她在锅里添足了水,把馒头放在蒸屉上,叮嘱我:“你先用大火把水烧开,然后就要换成小火。记得看着时间啊,半个小时馒头就熟了。我去地里割把韭菜,回来给你们炒鸡蛋吃。”
我痛快地答应了,母亲刚离开,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一本刚从同学那里借到的故事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我一边看一边下意识地往大锅下面塞着柴,完全忘记了母亲关于大火小火的叮嘱。不知过了多久,母亲走进厨房,发现我在低头看书,而大锅的锅盖冰凉,一点儿热气都没有。再一看锅底,倒是被我塞满了柴,只是我只顾着看书,连柴根本就没有烧起来也不知道……母亲只好自己重新生火蒸馒头,她没有责备我,只用手指在我的额头点了一下:“你这个书呆子娃呀!”
多年后,我走出校园参加工作,最开始住在单位的宿舍里。冬天在屋里生起小火炉,不仅可以做饭,也可以取暖。我喜欢熬一锅热乎的小米粥,坐在火炉前看书,当小米粥的清香飘过书页时,我会有一种恍然如梦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无数个在灶火前读书的日子,温暖依旧。
后来,我在县城买楼房定居,有了专属于自己的小厨房。我常常会在调料盒旁边,放上一两本杂志,炒菜、煲汤的间隙,随手拿起一本翻翻,不会觉得做饭是件苦闷无聊的事情,还能得到一种开卷有益的收获。
有一天,朋友找我借一本书。她把书拿到手之后,翻了翻,好奇地说:“我怎么在这书里闻到了一股糖醋里脊的味道?”我想起来了,那天我家女儿吵着要吃糖醋里脊,我就是在厨房做这道菜时,完成了这本书最后几页的阅读。
于是,我笑着跟朋友说:“左手柴米油盐,右手读书怡情,人生唯有美食和读书不可辜负,这就是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