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艳
清早,郑淑英来到大集上,想找几块适合做戏服的布头。
今年70岁的郑淑英是孟村老年大学京剧社的社长,寻布头做戏服已经有20多年了。
和她相熟的一位布摊老板说:“郑姐,你让我们看看戏服的样子,有合适的布头给你留着。”
自娱自乐
孟村老年大学京剧社成立于1997年,票友40人,活动地点设在孟村回族自治县老干部活动中心。京剧社的成员有退休干部、教师、自由职业者,还有一些当地的农民。成员年龄最大的80岁,年龄最小的也已经50多岁了。这是一个老年人自娱自乐的文艺团体。
京剧社的前任社长吴玉昌今年已经76岁了。回忆起京剧社的几次搬迁,吴玉昌十分感慨:“起初我们没有固定的排练场所,经常搬家。十多年前,县老干部活动中心为我们提供了两间房子,这才算是稳定了。”
为了布置活动场地,吴玉昌和郑淑英煞费苦心。“如果咱们的活动室里能有个戏台就好了!”一位社员的话给他们提了醒。
吴玉昌和郑淑英开始谋划怎么搭好这个戏台:用砖垒出高台,拆掉部分吊顶布置灯光,舞台地面铺上厚毯……
最后,吴玉昌和郑淑英又到市场上买了20米红绒布。经过简单的压线、封边,红绒布被挂在了舞台上。幕布一挂上,小小的舞台就有模有样了。
吴玉昌还自筹资金为京剧社购置了道具、音响、空调等设备。
自编自演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京剧社成员们对这句话深有体会。社员们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对于京剧,他们多数人仅是热爱,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戏曲训练。登台表演对他们来说并非易事。
为了提高社员们的表演水平,京剧社的艺术指导费尽了心思。
73岁的王凤霞曾是戏曲演员,退休后加入京剧社,她对社员言传身教,从唱腔、念白、身段、表情、眼神等一一进行讲解示范。
每周一、周三、周五的下午是社员们的正常练习时间,周六周日是排练新戏的时间。
从学习京剧唱词的发音,到能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演唱一个京剧片段,老人们学得格外认真。
说起老人们学唱京剧的趣事,郑淑英告诉记者,艺术指导对社员们要求比较严格,一旦发现谁的唱法不对,就会马上纠正。有些老年人也会像小孩似的好胜心强,不服输。在教与学中,他们偶尔也会因一时情绪激动争得面红耳赤。
这样的小“矛盾”发生时,也会有老人闹情绪,不再来练习京剧。但每天和老伙伴们一起吊嗓子、练身段,已经成为他们的乐趣,挺不了一两天,“罢唱”的老人又会不请自来,高兴地和大家一起交流、练习唱腔。
郑淑英自幼爱好文艺,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最初几年,京剧社排练的都是一些清唱选段。后来,为了调动社员们的积极性,郑淑英编排了大量的京歌、京剧加伴舞、折子戏等节目。
郑淑英家里有300多张光盘和录像带,全是关于戏曲的。早些年,郑淑英每天都会认真观看光盘中的人物动作、表情,从中取经,自己琢磨透了,再教给社员们。有的动作不适合老年人,郑淑英还要改编。有时吃着吃着饭,郑淑英会突然拿出纸笔,飞快地记下几个动作,她怕吃完饭,灵感就没有了。
“这几年,我换了个智能手机,练习着在手机上学戏。手机软件上可以直接搜出各种戏曲视频,全是最新的。”郑淑英兴奋地拿出手机展示起来。
自制道具
京剧社没有专属资金,演出费用都是大家自行解决。演出的服装、乐器等多是社员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
表演《智取威虎山》时,演员们就从亲戚朋友处借来军装、皮带。演员需要穿虎皮裙,虎皮裙这东西不好借,但这也难不倒京剧社的成员。他们自己到大集上花10元钱买了布头,请人加工出一件虎皮裙,虽然是因陋就简,但也像模像样。
有了第一次在集上买布头做戏服的经历,郑淑英仿佛找到了灵感。自此,她经常到集市上转悠布头。
有一场雪原的戏,需要穿雪地靴,郑淑英到集市上买来绒布做成鞋套,用鞋垫当鞋底,做出的雪地靴可以假乱真。
《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豹纹坎肩也是用布头做的……
不光衣服,京剧社的很多道具也都是自制的。
伪军的领章和帽徽是用硬纸片剪的;官员上朝的笏板是用三合板切割的,然后再用火烤出相应的弧度;马鞭用竹竿加红色塑料绳制成;舞台上的高凳是给普通凳子套了4根铁皮管加高做成的……
京剧社里唱花脸的丁明贤今年72岁,他是京剧社里有名的能人。他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帮京剧社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京剧表演需要乐器伴奏,能演奏乐器的人比较紧缺,哪一位缺席都可能影响排练。
丁明贤用铁架、合页、联动杆等组装了一套设备,可以一人操作四种乐器。
单皮鼓、大锣、小锣、铙钹被这套设备组装在了一起,操作者可以手脚并用,同时演奏。
京剧社名誉社长吴耀群说:“京剧社的老人们不光自娱自乐,每逢节假日,我们还到公园、农村、老年公寓甚至校园里演出。20多年来,我们义务演出了400余场,为百姓送去了喜庆欢乐和节日祝福,传承和发扬了京剧艺术。”
近两年,由于疫情原因,社员们不能聚集,活动减少了,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练功。
孟村老年大学京剧社副社长王德庆还利用空闲时间办起了“戏曲大课堂”。他在微信群里当起了老师,传授戏曲理论知识。
“声调与唱腔旋律的关系”“成套板式的唱腔特色”“讲解京剧唱腔”……通过王德庆的讲解,社员们对京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走上央视
京剧社成员刘忠伟曾参加过央视3套《魅力中国·挑战杨子荣》的节目。现场,6个人一同演唱,刘忠伟的表现可圈可点。
去年,郑淑英看刘忠伟的演出视频时突发奇想。“咱京剧社有这么优秀的人,不如咱们编排段节目,希望有机会能登上大舞台。”她的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说干就干,郑淑英和王凤霞都有舞蹈基础,两个人琢磨着在杨子荣出场前,加上一段舞蹈,结合剧情设计动作,既要有美感,还要能表现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有了方向,她们开始就伴舞人数、登台的步伐、每一个表情和动作,细细揣摩。
“人数设定为8个,太少了没气势,太多了舞台会乱。他们出场得是戏剧台步,动作要有阳刚气,表情要坚毅……”选好演员后,排练正式开始了。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段时长5分26秒的《打虎上山》编排完成。去年8月底,他们向央视递交了视频资料。
两个月后,一个电话打来:“是孟村老年大学京剧社吗?你们编排的《打虎上山》很有新意,欢迎来参加《一鸣惊人》的节目录制。”
听到这个好消息后,京剧社沸腾了。喜悦之余,他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
虽然他们已经排练、演出了很多次,但这次要登的是央视舞台,面向的是全国的京剧爱好者,他们必须演好,因为这次演出不只代表自己,还代表了家乡。
刘忠伟下班后一有时间就会唱一唱,不仅揣摩每句唱词、每个唱腔,甚至杨子荣的举手投足,他也细细琢磨。
“解放军们”更是加紧排练。王凤霞做完股骨头置换手术不足百天,她不仅自己上阵,还带上了同是京剧社成员的老伴儿,两人化身“解放军”,穿林海,跨雪原。
67岁的于秀英不光在彩排现场练,回到家,等家人熟睡后,还一个人在客厅里,嘴里喊着拍子,反复走步练习。这场“舞蹈戏”,每个人都竭尽全力。
录制现场,社员们的紧张感一扫而光,踏上舞台的一刻,每个人都镇定自若,发挥良好。
今年年初,当央视戏曲频道播放这一节目时,京剧社的成员都兴奋不已。吴耀群说:“看,刘忠伟出场时穿的坎肩就是用布头做成的,马鞭也是自制的。咱们老年人玩的水平可不低,这不都登上央视舞台了吗!”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