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对于李泽成一家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印人一家”篆刻展在沧州美术馆开幕。所谓“印人一家”说的就是李泽成以及他的妻子陈秀玲、儿子李宝棠、儿媳马静、孙女李若然、孙子李照玺这一家人。这次展出的100幅作品,全部出自这一家人之手。李泽成今年63岁,是这一家人的“老师”,李照玺只有6岁,也参与了这次创作。
潜心篆刻50年的老篆刻人
对于李泽成,很多人并不陌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沧海印社执行社长兼秘书长……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获得过重要奖项和赞誉。然而,褪去这些名号和光环,李泽成认为自己就是个普普通通的“篆刻人”。随着手中的刻刀在石头上划出一道一道的印记,这印记也早已融进李泽成的骨血里。他说,篆刻就像我的生命一样重要。
今年63岁的李泽成是沧县纸房头乡大白洋桥村人。受中医家庭的影响,儿时他就对家里药橱、药单上工整的楷体字,牌匾上的木刻很感兴趣。上小学三年级时,李泽成在一本小画书的封面上发现一个印章,“这东西有意思, 我也做一个试试”。就这样,李泽成用削铅笔的马蹄刀,在木尺上剜剜刻刻,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
搞篆刻没有工具,他就用锯条、缝衣针自制;没有材料,橡皮、塑料板、砖块等就成了印材。渐渐地,邻居亲友们知道了他会“刻戳”的事,纷纷前来“索宝”。高中毕业时,他为学校几十名同学赠刻姓名印以作纪念,在周围已小有名气。
1978年冬天,李泽成入伍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凭着自己的艺术功底,布置连部活动室、画连队大门口屏风壁画、刻子弹头印等,赢得了战友们的好评。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汉印文字征》字典,从此对篆书有了认识,并尝试着以木代石或用滑石练刻。李泽成的第一方印“自学成才”在《大兴安岭日报》发表,还得了10元钱的稿费,再加上部队的奖励,李泽成获得了在那个年代算是不少的一笔“外快”。
1983年秋天,李泽成到北京出差,顺便去了一趟琉璃厂荣宝斋,真是大开眼界。于是,他买了名家字帖、印谱、篆刻刀和工具书,背回几十斤印石材料,正式走上了篆刻之路。
方寸之间更见功力深厚
“篆刻技法贵在胆大心细和妙悟,有悟才会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有变,有变才会出新意,有新意才可能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有风格的篆刻作品才能充分体现篆刻艺术的生命价值。”李泽成说。
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磨练,李泽成逐步形成了白文印厚实凝重、雍容古朴,朱文印洒脱清新、刚柔并济的印风,制印静中有动、正中见奇,平淡中有巧思。
李泽成认为,自己在篆刻上真正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是在2007年。那一年,他参加了篆刻界最高殿堂“西泠印社”组织的比赛。同全世界的高手过招,让李泽成的篆刻功力得到了飞速的提升。
2010年,李泽成因符合西泠印社的推荐入社条件,进入了西泠印社。目前,我省篆刻界也只有3位西泠印社成员,李泽成是其中之一。
近两年,他爱上了鸟虫篆印,鸟虫篆就是将鸟、龙等元素融入篆刻当中,或清新灵秀,或光怪陆离,或栩栩如生,小小的一枚印章,却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增强了篆刻的趣味性与装饰性。他创作的“长乐”“康乐”“上善若水”等作品被业内人士争相收藏。
他的作品先后斩获国内外各大奖项,著名印学家、西泠印社资深社员、教授林乾良老先生称赞为:“印风清雅静秀,朱文如春花之妍,白文若寒山之雪。”尤其是他的圆朱文印,突出精细、动感、秀纤的圆朱文风格,在业内树立了标杆。
家人受影响,纷纷踏入篆刻大门
李泽成对于篆刻的痴迷,影响了全家人。现在全家6口人,每个人都会篆刻。他的妻子陈秀玲、儿子李宝棠、儿媳马静都在篆刻上有所发展。
陈秀玲年轻时一直忙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退休后,她爱上了打麻将,但是李泽成对此却不太支持。“那个有什么好玩儿的,浪费时间,还不如跟我一起篆刻。”当时的陈秀玲不以为意,直到2005年,沧海印社搞社庆时,她去看展览时发现有一个70多岁的社员,这对她触动很大。“人家那么大年龄,都一直在追求进步。我突然也想研究研究,看看是不是真的那么有意思。”陈秀玲说。就这样,她一脚踏进了篆刻的大门,并爱上了篆刻。
丈夫就是她最好的老师,这位“老师”对待学生十分负责又很严格。陈秀玲从磨石头开始学起,常常一块石头要磨一下午,返工好几次。
在丈夫的亲自教授下,陈秀玲的篆刻水平在不知不觉中进步,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沧州市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沧海印社社员。
李泽成的儿子李宝棠对篆刻的悟性和灵性也极佳。由于受父亲影响,上学后,李宝棠更是对绘画、篆刻等表现得异常热爱。
为了更好地研究书法篆刻,李宝棠对古文做了专门的研究。他认为,必须通晓古文才能创作出涵义深刻的篆刻作品。在效仿前人的基础上,李宝棠汲取众家之长,大胆设计创新。他将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与篆刻相结合,创出了一种双重篆刻。李宝棠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沧海印社社员、沧州市文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说起创新,李宝棠还赋予了印章新的功能——哄爱人开心。有一年结婚纪念日,李宝棠准备了一方刻有“愿有岁月可回首”的印章,送给妻子马静。马静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这枚印章我会永远珍藏。这份心意也值得我珍惜”。
李泽成的儿媳马静美术科班出身,喜爱书画刻印。嫁到李家之后,跟随李泽成学习。李泽成经常称赞马静:“有天赋,一出手就是那么回事儿。”现在马静已小有所成,她的很多作品获得省级奖项。马静现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女书法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沧州市女书法家协会会员、沧海印社社员、清风市集创始人、沧州市文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篆刻对于马静来说,是心绪烦躁时静心的好办法,也是跟儿子女儿交流的好办法。马静的女儿李若然今年8岁,受家庭氛围的影响,李若然从3岁就开始拿刀在石头上刻字。马静说,自己工作忙,有时候在篆刻上还不如女儿下的功夫深。女儿经常逗妈妈:“你再不努力,我就超过你了。”去年,李若然在沧州市实验小学第四届博雅节“个人博雅秀”活动中荣获二等奖。从那以后,她对篆刻的热情更大了。
李照玺则是姐姐的小跟屁虫,看见姐姐干什么,他就要干什么。从一岁半就开始夺刀,要上手比划。三岁左右,自己在石头上刻各种小人或者小动物。
这一家人的故事,被西泠印社85岁执行社长刘江老先生得知,特题赠墨宝“印人一家”送给李泽成一家,以作鼓励。
全家人齐动手,百首红歌入印
李泽成一家还是一个“红色家庭”,李泽成和陈秀玲特别重视对子女和孙辈的红色教育。
有一天,陈秀玲和李若然在家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李泽成来了灵感。我们何不搞个家庭篆刻展,刻的内容都是红歌。
为此,李泽成一家专门开了“家庭会议”,一家人都赞同李泽成的这个提议。李宝棠和马静负责筛选100首红歌的歌名,然后全家分配认领。
就这样,全家人齐上阵,每个人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篆刻。李若然要和奶奶比赛,最后和奶奶陈秀玲刻的数量一样,都是13方,比马静还要多一方。年龄最小的李照玺也刻了6方印。
李泽成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端庄大气;陈秀玲创作的《工人阶级硬骨头》刚柔并济;李宝棠刻的《光明行》运用双重篆刻,突出创新;马静的《春天的故事》秀气大方;李若然的《我爱北京天安门》有些拟人色彩,充满童趣;李照玺的《延安颂》细致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