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类能在零下多少
摄氏度下生存?
科学家测试了在没有衣服的情况下,人类对于低温的承受极限。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可以在-40℃的温度下连着跑3分钟,并且没有任何损伤。
到了-60℃以下,皮肤一旦裸露在外,就会被立即冻僵,其中的细胞也会坏死。即便穿着厚厚的衣服,时间一久,裸露在外的眼睛和鼻子也会被冻伤。另外,呼吸的冷空气肯定会伤害呼吸道和肺部。
那么在更冷的南极,科学家是怎么呼吸的?他们是通过一种呼吸管呼吸。这种管子会绕着并紧贴着科学家身体,一端伸在衣服外面,科学家呼吸的冷空气会先被他们自己的体温加热,再被吸入口中。
02
微生物会感染
人工智能吗?
微生物如果要进化出感染某种东西的能力,那么这种东西至少得存在数百万年以上。因此,如果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存在时间没有数百万年,或者是人类到最后依然没能创造出并推广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话,那么微生物感染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情况就不会发生。
不过,微生物可能会走捷径。科学家找到了50多种目前具有这种潜在进化能力的微生物,例如大阪堺菌。大阪堺菌是一种能吃塑料的细菌,如果未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具有用某种塑料制成的零部件的话,那么大阪堺菌就可能率先进化出感染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能力。
03
黑板为什么
大多是绿色的?
从前,因为纸和墨都比较昂贵,为了满足人们的书写需求,既便宜又耐用的可擦写小板子成为了纸张的替代品。到了19世纪初,这种小板子被应用到了教学之中。
黑板一开始确实是黑色的。人们发现用黑漆涂在木板表面,可以保护木板不被侵蚀,这样就可以使用得更久。后来,随着黑板的使用量增加,人们发现,长时间连续注视黑板,眼睛会非常疲劳。
此外,在黑色的背景板上写字看起来会过于生硬,也很容易产生反光现象,有时还会导致老师和学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对眼睛伤害很大。相较来说,绿色能够缓解视觉疲劳,并且处于人眼可视光线的中间位置,可以大大减轻眼睛的负担。
于是,大部分的黑板便转为了“绿板”,但是,“黑板”这个名称却没有刻意改变,一直沿用到现在。据“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