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真 摄影报道
9月15日晚,微风习习,张宝金又像往常一样,在自己的农场里到处溜达。看着庄稼,听着虫叫,这一刻他觉得既轻松又踏实。
搞农业是费心费力又费钱的事情,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10年来,张宝金经历了数不清的尝试、挫折、失败,但他咬紧牙关,为了梦想中的农场依然坚持着。
门外汉搞农业
栽跟头成家常便饭
张宝金最初是做工程的,因向往田园生活,2011年决定回乡发展农业项目,并于2014年注册成立了河北粮心蔬菜种植有限公司。
虽然家里人不支持,但张宝金还是在海兴县高湾镇后良章村承包了1200亩土地。当时,很多村里人不理解,背后嘲笑他“瞎折腾”。他没有理会这些,只想闷头做出点成绩来。
然而,失败接踵而至:一开始种玉米等农作物,忙活了几个月,核算下来,不但没赚钱反倒赔了钱;接着种瓜果蔬菜,偏偏遇上了旱涝;在坑塘里养鱼,由于鱼苗放多了,导致大部分鱼缺氧而死;再后来尝试养羊,因缺乏经验又赔了不少钱。
令张宝金最为痛心的还是种树。他专门请人对园区进行科学规划,榆树、柳树、椿树、金叶槐、金枝槐……在树木之间还特意设计,以期搭配出层次感。
张宝金觉得这一次自己肯定能成功了。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相当骨感。没过多久,一场大雨过后,60多亩地的3000棵树苗全军覆没。
这一次次的失败经历,让张宝金饱尝了创业的艰辛。
盐碱地里搞农业,出路到底在哪?张宝金意识到,单靠传统的农业种植根本没法生存下去,连农场的日常运转都举步维艰。
“大红王”面粉香
“长长饽饽”申请非遗
“要想走出当前的困境,一定得立足本地土壤资源和文化特色才行,不能总是想当然。”盐碱地到底有啥优势呢?他首先就想到了生长在盐碱地、被当地人俗称“大红王”的旱碱麦。
这种小麦,种植区域性强,耐旱又耐碱。虽然没什么产量优势(即使是好年景,亩产量最多也就400公斤),但是这种小麦磨出来的面粉营养价值高,蒸出来的面食更是筋道有嚼头,充满了麦香味。
在海兴当地,逢年过节有走亲访友送“长长饽饽”的习俗,而蒸“长长饽饽”的原材料正是“大红王”旱碱麦面粉。
“能不能把我的农业项目和‘长长饽饽’结合起来,老的制作工艺能得以传承,没准还能为农场找到一个切合实际的出路。”
张宝金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种植“大红王”旱碱麦上,并向当地农民收购。他建起面粉加工厂,实行标准化生产,在小麦验收、清洗、碾磨等各个环节严控工艺。厂里的旱碱麦面粉上市后供不应求,这让张宝金第一次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今年,经申报,张宝金的“长寿馍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海兴的‘长长饽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还想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宝金告诉记者,“长长饽饽”搞起来后,自己感觉底气足了。“我一直想传播旱碱麦文化,旱碱麦的研学体验可以提上日程了。到时候客人来了,不仅可以观看小麦加工的每个环节,还可以亲身体验制作‘长长饽饽’。”
拓宽思路搞内循环
农场里建起老兵驿站
“不能光闷头种这一亩三分地,还得拓宽思路,让大家在农场里能吃、能住、能玩。”在张宝金的设想中,他的农场自然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内循环合理,可以满足人们各种需求。“只要循环合理,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还愁不赚钱?”
张宝金有意识地将种植跟旅游、观光相融合。油菜花观赏性强,那就在农场种上油菜花。油菜花盛开,游客可以前来拍照打卡。苜蓿是重要的饲料,他一种就是200亩。花开时节,放眼望去,一片紫色苜蓿花海,令人赏心悦目,而且种植苜蓿经济效益高。
可张宝金觉得这一切还不够,农场环境优美,还得设置些体验活动,采摘、除草、间苗、喂鸡、钓鱼、野炊……
一直以来,当兵参军是张宝金的梦想,可惜没能实现。“不如在农场建个老兵驿站,让更多人体验军人生活,也圆了自己的军人梦。”
2020年5月,张宝金到山西太原、山东滨州等地考察,学习类似体验项目的经营理念。“拓展训练项目不能雷同,不能一次性投入太多,要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更新换代。”
回来之后,张宝金着手购买各类拓展训练器材,设置了丛林CS、射击、高空攀岩、400米障碍等项目,与之配套的生活住宿区和室内培训场地也准备就绪。一番操作下来,项目又投进去了200多万元。
两个月后,老兵驿站开始运营,一经推出就深受前来体验的客人喜爱。其中,军事夏令营既能让孩子们接触自然、愉悦身心,又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十年农场耕耘,虽然经济效益远远没有达到预期,但丝毫不影响张宝金的干劲儿,“我想依托老兵驿站的基础设施,逐步开展军训、团建、亲子、研学等一系列项目。在完善农场各方面的环境后,我还要重点打造一个旱碱麦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