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花呗”发布公告:“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用户拒绝接入将无法使用。专家称,这意味着个人用户在“花呗”的借款和逾期、违约信息,将进入央行征信系统,若有违约,将会对用户产生影响。
(据9月23日《沧州晚报》12版)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花呗”全面接入征信系统,监管实锤终于落地。
政策落地,用户压力倍增。不仅是“花呗”用户,那些“想借就借,想花就花”的逾期还款者大概都要“思量一番”了。
这个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对网络金融机构的无缝隙监管,也是对网络借贷者的强力约束,同时也再次彰显“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法律真谛。
按道理讲,“借钱要还”本是天经地义,纳入不纳入征信都要还钱,所以此政策实施,对诚信者并没有什么约束。它约束的是那些还款能力差、逾期不还或是恶意套现者。
消费信贷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是近年来央行推动完善个人征信报告的一项重点工作。个人征信报告有着“经济身份证”之称,良好的征信记录是个人信用水平和经济实力的体现,量入为出、理性借贷、按时还款对个人来说尤为重要。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信贷公司纳入金融监管并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消费信贷行业的野蛮生长有望得到遏制,居民部门杠杆率也呈现增速企稳的态势。“花呗”所属的“重庆蚂蚁”虽是网络金融机构,但其从事的借贷业务与银行等同,受银保监会监管是应有之义,脱于监管之外这才是不正常的。
一件很正常的事为什么会引发热议,其原因无非是许多网络借贷者并没有把“超前消费”“还款逾期”这件事看成“天大的事”。此前,“花呗”“借呗”等网络借贷服务因为手续简单、支付方便,受到了诸多年轻人的追捧,其用户以亿计,许多用户消费时直接用“花呗”支付,甚至过的是“购物用‘花呗’,发了工资还‘花呗’”的生活。因为不计入征信,逾期还款者有之,忘记还款者也大有人在——只要后来补上就行了,与征信无关。即便钱不凑手还不上的时候,在别的平台“照借不误”“寅吃卯粮”。
一旦纳入征信,这些消费习惯就要改改了。
按照征信工作要求,在获得用户授权的基础上,“花呗”向征信系统报送的信息包括账户开立日期、授信额度、额度使用及还款情况等。也就是说,你的每一笔借钱与还钱的行为,都要记录在册。如果一个人有多头借贷、过度借贷、贷款逾期等不良信贷行为都会被纳入征信系统,而长期、多次的逾期会在银行评估用户信用时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可能会涉及到房贷、车贷、出行、就业等诸多方面。
从实际需求出发,量入为出,远离过度借贷消费营销陷阱,这是征信给消费者的警示。杜绝不计后果盲目借贷、盲目消费行为,合理使用借贷产品,切勿以贷养贷、多头借贷,这是征信确定的法律底线。
借钱总是要还的,不仅要还,还要及时还。“花呗”,已不是“空中撒钱”的“花呗”。思量着借,悠着点花,着真点还,这就是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