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来是沧州一家房地产中介机构负责人,2012年进入这个行业。2016年,趁着楼市火爆,仅用1年时间,他的中介门店就从1家发展到3家。如今,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他的门店又变回了1家。他的很多同行也已经转行了。
(据9月17日《沧州晚报》4版)
宋俊来坦言,“闭着眼都能挣钱”的日子结束了。
“闭着眼睛都能挣钱”,这本身就不符合市场规律,更是和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念相悖。
很多人在买房子之前,首先要看看这个楼盘的价格是否适合自己,其次是位置和户型,因为房价是决定我们能不能买得起房子的最直接因素。
曾几何时,过高的房价,让很多刚性需求者望而却步,又让不少投机炒房者趋之若鹜。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更是催生了诸多乱象:一些年轻人,没有家里的帮助根本买不起房;“地王”的标尺频频被拉高,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一些中介垄断房源,坐地起价……
房产的第一功能是居住,这是常识。而稳定合理的房价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影响重大。
基于此,中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涉及房企融资、购房者信贷等方面。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囤积住房会抬高房价,造成空置率居高不下,同时又会造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长此以往,“炒房”无疑是竭泽而渔。
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刺破泡沫、抑制投机,回归房子的基本属性,无疑是明智之举。
当前,一线城市房价回调,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降温,这都显示调控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市场预期出现积极变化,房价上涨势头得到了遏制。更为重要的是,非理性上涨的根基正逐步被铲除。
这也说明调控举措不是装装样子的“花拳绣腿”,“房住不炒”也绝不仅是口头说说而已。
当然,房地产市场新常态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这就需要坚持“房住不炒”的理念,一以贯之;需要积极完善住房的市场体系;需要不断改进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需要调整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逐步形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保障制度。
可以相信,只要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用好金融、土地、财税、住房保障、市场管理等一揽子政策工具,就能推动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