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虽然是中国民间常用的乐器,但其实最早却是一个“舶来品”。它源于波斯、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后,曾被音译成“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字。
早在公元三世纪,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第三十八窟壁画中,就有伎乐人吹奏苏尔奈的图像。后来木质的苏尔奈也成为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也被称为“木唢呐”。金、元时期,唢呐传入中原。到了明代,就有了唢呐的记载。这时候的唢呐虽然被认为是“外来的”,但其实已经成为婚丧嫁娶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其实,除了唢呐之外,琵琶、箜篌等也是从古代丝绸之路传过来的,但随着文化的融合发展,它们都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