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闻可以赚现金,刷刷视频可以拿红包,甚至聊天打字、走路跑步也可以有收益。手机上的“送钱套路”,让市民张建国不能自拔。
(据9月15日《沧州晚报》5版)
如今,各种各样的“送钱”App风靡网络。这类App号称,只要有一个手机,利用空闲时间就能挣钱。
世上真有这样的好事吗?事实证明,“送钱”App背后是满满的套路。
笔者总结了一下,“送钱”App的套路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强制看广告,诱导乱下载。很多“送钱”App都会强制播放广告,有的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广告,有的是在用户领取奖励时出现广告,而且广告不能跳过,只能看完。
此外,他们会在App页面上设置各种图标,诱导用户点击下载软件,以这种连环互推的形式,诱导用户下载多个App。
二、任务奖励低,完成难提现。在某资讯类“送钱”App中,根据平台兑换原则,用户至少要阅读四五百分钟的新闻资讯或者观看十几个小时的短视频,才能兑换1元钱。
更过分的是,即使平台显示已提现成功,而实际上钱并不会到账,想要投诉也根本上找不到客服。
三、任务逐渐变难,推广拉人头。平台任务前期简单、后期复杂,其目的就是为了引用户“入套”——通过“拉人头”赚钱,达到快速扩张的目标,刺激流量扩张,再通过流量变现获利。
相对日常任务如看新闻、看广告,完成“邀请新用户”的任务所获得的收益更加丰厚。如某App上邀请一位新用户可以得到9元的回报,邀请的人越多赚得越多,最高可达13元/位。拉人头、发展下线,已涉嫌传销。
四、信息泄露,个人风险大大增加。在安装App时,需要选择是否允许获取手机号、通讯录等权限,有些甚至需要读取设备上的照片和文件,如果用户拒绝授权,则App无法使用。
而在提现时,有的要求绑定银行卡,有的需要绑定微信或者支付宝账号,只有同意对方使用自己的各种信息才能成功提现。
这些App向用户索取诸多与主功能不相关的隐私权限,在后台读取各种数据,占用手机内存,导致手机操作卡顿;更有甚者,一些App还会收集个人隐私数据,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等严重后果。
刷新闻赚现金类App诱导分享暗藏隐患,亟待监管。在此,希望各位网友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相信“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更不要陷入“送钱套路”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