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多多少少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20岁时,你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大多时候都在图书馆,于是有人说你不合群;30岁时,你从不拒绝同事的邀请,努力迎合别人的习惯,于是有人说你太虚伪;40岁时,你想要好好感受下生活,和家人经常计划旅行,于是有人说你乱花钱。
追根究底,其实就如米兰·昆德拉所说:“把自己交给他人的眼光去评判,正是产生不安和怀疑的根源。”你的疲惫,不过是因为太在意别人口中的自己。
1
有一种累,叫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最近,偶然看了复旦大学网红教授陈果的一节课,感触颇深。
她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一个观点:“不管你活成什么样,总有人不喜欢你。 所以结论是什么? 结论是当你活成真实的你自己,还是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但是你会更喜欢你自己。”
有人问过陈果一个问题:“别人喜欢你和自己喜欢自己,哪个更重要?” 她的答案是:“两个都重要。但在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自己喜欢自己更加重要。”我很认可这个观点。毕竟,人活一世,被人喜欢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无论你做得有多好,都能听到质疑的声音,都会得到各种各样的否定。
蔡康永在一次演讲中做过一个测试,他先让在过去一年中,对婚姻感到失望的观众起立,这时有几个人站了起来。接着他又说:“在过去的一个月,有过辞职念头的请起立。”陆续又站起了几个人。他接着说:“每天刷朋友圈次数超过五次的请起立。”这时也有很多人站了起来。
等他说完几个选项之后,现场已经站满了人。然后,他说了一段很深刻的话:“各位是女人,也有可能是母亲、女儿、员工、老板、妻子,这么多角色要扮演,实在太拥挤,拥挤到让我们失去了自我。”演讲的最后,他说:“人生的幸福其实很简单,不喜欢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不。”
人活着之所以累,是因为有的选择我们根本无法两全,有的人永远也不会喜欢你,但你却在费力去做这些根本没有结果的事情。
谁也没办法让自己的每个身份都那么完美,所以如果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就会活得很拧巴。
被周遭的期许所控制的人生,就像一个提线木偶,永远无法拥有自己的灵魂。人生最好的状态,应该像作家莫言说的那样:“在喜欢你的人那里,去热爱生活。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去看清世界。”
2
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是不必讨好
什么是最简洁的人际交往模式?
你永远要知道,你身边90%的人你都得罪得起。
上周周末,我去医院看望了刚做完手术的表姐,她的身体已经渐渐好转。 一直以来,在家人朋友的认知中,表姐都是个活得小心翼翼的人。
或许是性格的原因,她上学时就常常受同学欺负,却忍气吞声,还说只是好朋友间的小打小闹。她和朋友的相处模式,大多时候都是给别人买很多零食,节日时礼物也没少送,可关键时刻想找人帮忙,电话永远都是无人接听。上班后,她省吃俭用攒了一些积蓄,有人问她借钱,她二话不说就借给了别人。当她急用钱时,却不敢开口让人家还钱,总是怕断送了这段关系。
本以为,她婚后会过得幸福,可由于她习惯性包揽家务,洗衣做饭,时间久了让她的丈夫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因为害怕失去,所以她无时无刻不在讨好。直到丈夫在同事面前嘲讽她“唯唯诺诺的样子让人厌烦”,她才幡然醒悟:一味的讨好换不来真心。
有位社会学家曾提到:“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
似乎生活总是这样,受气的都是脾气好的人,体谅别人的人必须永远善解人意,会照顾人的反而没人照顾。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微笑换来的不一定是拥抱,也有可能是肆无忌惮的伤害。
这世上没有那么多将心比心,讨好只会惯出来得寸进尺的人,太过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注定不好受。正如《奇葩说》辩手董婧所说:“今天你素颜上班,她说你丑,明天你化妆上班,她说你小妖精。不要去讨好你身边的人,他们真的很难讨好。”人生过得舒服比什么都重要。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尊重,不必讨好。
3
永远不要向别人解释你自己
听过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一个弟子向师父求教:“师父,有人说我是天才,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依你看呢?”“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师父反问。青年不知如何作答,一脸茫然。
师父说:“譬如一斤米,在酒商眼中是酒,在乞丐那里,就是救命的一顿饭。而米还是那米。”青年听到这句话,瞬间豁然开朗。
你的人生价值,取决于你看待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别人的看法。 被人误会,不被理解,是人生的常态。过多的解释,都是徒劳,过多的证明,只剩凉薄。有时候,面对他人的质疑和否定,沉默才是最有力量的回应。
作家刘同写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性格能避免得罪人,说话直会得罪小人,说话委婉会得罪急脾气,老好人会得罪有原则的人,圆滑的人会得罪聪明人。既然都会得罪人,那就做好你自己,做好了自己,就不怕得罪人,因为你可以承担后果。”
懂你的人不言而喻,不懂你的人无需争辩,永远不要向别人解释你自己。人生在世最高级的活法是:不要总去解释,不要时时讨好,不要一世卑微。
不委屈自己,才会有人欣赏你的自信;对自己好点,世界才会温柔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