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的钱被人骗光了!”8月4日,汪女士接到儿子小奇的电话。
原来,小奇迷恋网游,在一个手游交易平台购买了能绕过防沉迷系统的游戏账号,结果被骗。
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可以通过租号、买号等途径绕过监管无限制玩网游,游戏账号租卖已形成灰色产业链。
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王超说,在对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越发严格的前提下,免限制需求却大量存在,而不少游戏交易平台,以租号、买号卖号作为主打产品,点开任何一款游戏,都可以买账号、换绑、秒绑,私聊信息在平台也可以查到。
购买游戏账号被骗
8月初,来自昆山的初二学生小奇随同学外出参加夏令营,爸爸妈妈让他带上智能手机,还教会他如何使用微信转账,并转1000元给他备用。
在夏令营时,小奇看到其他同学都玩一款热门游戏,自己却没有账号,于是小奇找到了一个叫“交易猫”的手游交易平台,用QQ号与卖家联系。卖家要求小奇先付200元定金,继而拿出各类装备供小奇选择,并以可提供避免“防沉迷”的账号抬高价格,但小奇把微信中所有的钱转账给卖家后,小奇却被卖家拉黑了。
汪女士和小奇向平台投诉并报警,却已找不到卖家。
汪女士说,小奇是从去年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时开始迷恋网游的。“游戏公司只负责对个别游戏时间进行限制,孩子可以在不同的热门游戏之间切换,游戏的时间设限形同虚设”。
账号交易乱象丛生
除了买家被骗,卖家被骗也频频发生。像小奇那样因游戏账号交易被骗的情况超过上百件。
近日,记者登录“交易猫”游戏交易平台APP,该APP明显地写有买卖账号、租号等字样。
在租号专区,记者随意点击一个购买链接,该链接显示租用游戏账号价格为每小时3.8元,还有租用10小时的套餐。这个平台还提供周租服务,价格为399元。
在支付环节,在未进行人脸识别的情况下,该平台就显示支付成功。而未成年人可以使用家长的信息进行交易。
记者使用购买的账号登录了游戏,发现该号码可以正常登录,而不担心防沉迷系统的监管。
在某电商平台上,记者检索某款热门游戏“买号”,账号价格从2000元到1万元不等,甚至有一个账号价格炒到22950元。
当记者表示“没有身份证而无法实名认证”后,多家店铺客服表示,购买之后仍然可以使用,并无限制。
当疑虑游戏账号会通过实名认证被找回时,客服表示可签署有法律效力的电子合同。
避免出现监管盲区
国内某游戏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希望公众能关注电商租号。对于游戏公司来说,只能依靠诉讼来解决,而家长一般都直接找游戏公司,“不会觉得是租号平台的问题”。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设“网络保护”一章,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此外,提出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
然而,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已不只是“防沉迷”。今年6月《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发布,在网络保护方面,重点提出推动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
这意味着,不同游戏厂商旗下不同产品的游戏时间并不累积计入游戏时限的局面将被打破。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
针对二手游戏账号交易泛滥现象,王超认为,游戏账号经过电子身份认证,既然与真实身份相捆绑,就不该进行交易,更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账号,互联网平台应当承担起网络交易的监管责任。服务企业应保证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注册,在进行网络支付时,也要严格保证用户使用有效身份信息。
针对未成年人购买游戏账号,王超表示,互联网二手交易平台放任含有身份信息的账号交易,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相关监管部门应当重视,避免出现监管盲区。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