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艳 本报通讯员 李娜 王海洋 摄影报道
8月31日,津南革命纪念馆(原刘格平纪念馆)内,几十名中学生围着一位身形瘦削的老人,正在听他讲解刘格平的故事。
这位老人就是义务管理纪念馆24年的赵景轩。24年来,他不仅负责纪念馆内的守护工作,还担任起了访客们的讲解员。赵景轩自豪地说:“刘格平的事,没有人比我知道得更多。”
义务守园人
走进孟村回族自治县新县镇大堤东村津南革命纪念馆,高大的人物雕塑庄严矗立,两旁的松树苍翠挺拔。这里,静静地长眠着津南地区的革命创始人——刘格平。多年来,在这里守护墓园的就是赵景轩老人。
对赵景轩来说,津南革命纪念馆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的精神慰藉和依托。
清晨的阳光照射在雕塑上时,79岁的赵景轩正坐在雕塑前的花池边,用镰刀清理着杂草。由于脑血栓后遗症的原因,老人左侧身体使不上力。因此,清理杂草时,老人都是坐在花池边。
谈起自己与刘格平的渊源,赵景轩打开了话匣子。
赵景轩是孟村回族自治县新县镇赵石桥村人,父亲赵玉堂与刘格平同岁。赵玉堂在与刘格平长期交往中,深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和鼓舞,经常帮刘格平组织开会、张贴标语、传递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赵玉堂担任了赵石桥村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他经常给儿女们讲刘格平的革命事迹。赵景轩从小就对这位革命先驱充满了深深的敬仰。
受刘格平的影响,赵景轩参军入伍。退伍后,赵景轩担任村中的民兵连长,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孟村回族自治县,刘格平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把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毛泽东曾称赞他为“一个纯粹的共产主义者”。
1992年,刘格平去世后,遗体埋葬于家乡大堤东村。为缅怀革命前辈,村里建起了刘格平纪念馆(后改名为津南革命纪念馆)。
1997年,刘格平纪念馆的守馆人去世。时任大堤东村党支部书记刘峰找到赵景轩,希望他能担任守馆人。
这是一份没有工资的工作。赵景轩有3个孩子,当时只有大儿子成家了。他还要为二儿子和女儿操持今后的生活,家庭负担很重,孩子们和老伴儿都不愿意他接这份工作。
家人的不支持也曾让赵景轩犹豫过:义务守馆,虽没待遇但责任重大,我能不能胜任,能不能坚持呢?
经过慎重思考,赵景轩决定接过这个担子。他做通了家里人的工作,来到纪念馆当起了义务守馆人。
这一干就是24年。
种下“七色花”
赵景轩成了纪念馆的“馆家”。
24年来,赵景轩每天的工作就是精心打理纪念馆的每一株花木,认真清扫园内的每一处角落,仔细拂去墓碑上的灰尘,擦拭展厅内的图片和陈列品。他像珍爱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每当下雨天,他就寸步不离地守护在纪念馆里,看到哪儿有漏水或坍塌,就及时处理、修补,生怕雨水毁坏园内的物品。
在他的精心打理守护下,刘格平纪念馆总是以干净整洁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16年前,赵景轩打扫纪念馆时,看到满眼的绿色,忽然想:纪念馆内只有绿色有些单调,如果能百花盛开那就好了。
他到附近村上剪来了月季花的枝条,插到陵园内的空地上。红色、粉红色、黄色、白色,赵景轩想凑成“七色花”,可是附近的村子他都找遍了,也没看到其他颜色的花。有老乡告诉他:可以去大集上转转,那里有外地来赶集的花匠。
于是,赵景轩连续赶了几个月的大集,终于又找到了橙色、紫色和渐变色的花,凑齐了七种颜色的月季花。
以后每到夏季,五彩缤纷的月季花就会扮靓刘格平纪念馆,这让前来参观的人交口称赞。
听到人们称赞纪念馆越来越漂亮的话,赵景轩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刻在脑中的故事
随着纪念馆面积逐渐扩大,教育功能不断增强,这里已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来访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来自附近的村镇,有的来自外地,其中有学生、有干部,也有军人。
赵景轩的另一项任务就是引领访客缅怀先烈。
不管什么人来,赵景轩都热情接待,认真讲解,他要让所有的参观者了解刘格平,记住刘格平,让革命精神在人们心里扎根、发芽。
为了了解更多刘格平生前的故事,赵景轩有空就到周围村上的老者家中闲聊,了解刘格平的事迹。赵景轩说:“老人们告诉我很多刘格平小时候的事,比纪念馆里的文字介绍得更形象,更全面。”
一位朋友得知赵景轩正在搜集刘格平的故事,就送给他一本《庆云风云录》,里面有很多刘格平的事迹。
赵景轩如获至宝,将书反复阅读,又到村里老人处印证。
赵景轩心中的革命者形象越来越丰满。他将自己知道的刘格平的故事写下来,讲给大堤东村格平小学的师生听。
平时,来纪念馆参观最多的也是一些学生,赵景轩每次都是满怀欣喜地接待。他觉得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希望他们通过参观,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以满腔热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2008年的一天,赵景轩正在给一群孩子讲刘格平的故事,突然感到头疼得厉害。老乡们将其送到医院,经检查,他被确诊为头部肿瘤,万幸的是肿瘤为良性。
住院的半个多月里,赵景轩最惦记的就是纪念馆里的一草一木。
出院后,赵景轩第一时间来到纪念馆,继续他的“工作”。
因为身体的原因,最近几年,赵景轩的记性越来越差,常常是昨天吃的什么饭都会忘记,但刘格平的故事像刻在他脑子里一样,从来没有忘过。
骑坏7辆车
24年风雨无阻,赵景轩把纪念馆当成了家,把家当成了旅馆。
每天早上8点,赵景轩就从家里骑车来上班,中午12点回家吃饭。午饭后,再次返回纪念馆,直到下午6点再回家。
越是逢年过节,他越是忙。忙时,他一天不知道要在家和纪念馆之间来回几趟。有时候,刚到家端上饭碗,就接到电话,有人要到纪念馆里参观。他立刻放下饭碗,兴冲冲地赶过去。
早些年,赵景轩都是骑自行车往返。近两年,他骑上了电动三轮车。
赵景轩笑着说:“电动三轮车快是快,但我现在记性不好了,总忘记充电。”
有时候,骑到半路上电动三轮车没电了,他只能给当村的老战友打电话,让其来帮忙拖车。
现在,这位战友只要接到他的电话,开口就会问:“老赵,电动三轮车又没电了吧?”
从赵石桥的家到纪念馆仅1.5公里的路程,24年间,赵景轩往返了数万次,已经骑坏了7辆车。
“我做这些算什么”
智能手机普及后,来参观的人经常会让赵景轩帮他们拍照留念。
为了方便参观者,赵景轩特意买来智能手机,学会使用后,申请了微信号,为自己起名为“老兵”。
此后,赵景轩先后建起了8个微信群,群友们大多是学生和刘格平的亲友。
每年清明节前后和夏季,前来祭扫的人最多,许多人会先通过微信和他联系。
24年,弹指一挥间,岁月的风霜已染白鬓发,病痛也一直折磨赵景轩的身体,但他始终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没提过一点要求,没要过一分钱报酬,没争过一份待遇。
有人笑他“傻”,但赵景轩说:“我不是傻,我什么都不缺,要什么待遇。刘格平当年搞革命的时候,脑袋别腰带上出生入死,我做这些算什么。”
赵景轩希望人们常来纪念馆参观,常来接受红色革命教育,也愿意给大家讲刘格平的革命故事。他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红色革命精神传承下去,用一颗执著的心为自己守护好这片精神家园,为党和人民守护好这块红色革命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