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31日
第18版:18

遗韵犹传咏乡情

海兴南锣剧:

非遗进校园活动

《豆腐王》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摄影报道

“孩儿他娘啊俺的妻,行家里手了不起。手巧赛过七仙女,俺这为你嘚儿嘚儿跷大拇指……”日前,在海兴县文化馆非遗剧场,张余飞、邱月琛二人表演起新编海兴南锣剧《豆腐王》。

这对剧中小夫妻以浓郁的地方韵味演绎着男女主人公的角色。每一句唱词,都叩动着人们的心弦;每一个动作,都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每一个眼神,都引发人们会心的微笑……

南锣剧作为发源于海兴的一个剧种,在这里已经传承400多年了。

田间地头唱起来

海兴取“靠海而兴”之意。这一带文化底蕴深厚。

“南锣剧形成初期,当地便有哈哈腔、罗罗腔、山陕梆子、昆曲、柳子戏、渔鼓戏、秧歌剧等多个戏剧剧种,还有秧歌、民歌、鼓词等多种说唱艺术。”省级非遗海兴南锣剧代表性传承人郭兰芳说,“这些,为海兴南锣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

据海兴县非遗中心主任李志兴介绍,早在明末清初,海兴境内的民间乐队就演奏南锣曲,其中以马厂、许庄子等村的民间乐队最为出名。他们世代相传,到乾隆时达到鼎盛,出现了刘希元、吕和、李玉成等有名气演奏者。

清康熙时,小梨园村秧歌班吸收了《打枣调》等曲调,由此产生了南锣秧歌剧《顶灯》《顶砖》等传统剧目。当时,最出名的演员有吕三元等。

此后100多年间,南锣剧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道光时期帝师孙葆元在家乡赵毛陶办起的戏班,培养了大批青少年演员,使海兴一带戏曲艺术氛围格外浓厚。这对南锣剧的发展影响颇深。

光绪年间,于十二集村的刘桂林在马厂村对南锣剧艺人进行辅导,并亲自参与编演剧目,使南锣剧日趋成熟。到了清末,海兴境内一度出现了40多个民间剧社。

今年72岁的马厂河北棒子剧团团长刘振祥说:“南锣剧是一个很活泼、接地气的曲种。过去,在田间地头,人们干着活儿就能唱起来。伴奏就是用小广锣,人们都叫南锣,所以才有了南锣剧之称。也正是因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南锣剧才能越传越广。”

寓教于乐有特色

海兴南锣剧的唱腔汲取了大量的海兴地方说唱元素,演唱舒展悠扬,表演伴有杂技、武术、舞蹈等动作,道白用海兴地方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冀东南、鲁北及津南一带百姓喜爱。

今年57岁的郭兰芳,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南锣剧舞台上。她主攻彩旦,表演载歌载舞、俏皮活泼,并融入绝技表演,掌握舞绸、舞扇等技艺,尤以舞扇见长。

郭兰芳曾任海兴县文化馆馆长,先后师从刘振江、韦灵仙二位南锣剧老艺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她培养出了邱月琛、任景祥、翟广荣、张余飞等新一代南锣剧演员。

郭兰芳主演的《豆腐王》,深入农村演出100余场,被选送参加全国地方小戏进京汇演,获得专家一致好评。

目前,在海兴县尚德小学任校长的张余飞,致力于推动南锣剧进校园,让孩子们在音乐课上近距离感受南锣剧。

“南锣剧是海兴县独有的剧种,演员大多为一丑一旦,演出滑稽、幽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人们尊老爱幼、崇德行善、勤劳耕织、尚文进取等。这么好的艺术,绝对不能失传。”郭兰芳说。

海兴南锣剧的剧目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戏文唱词幽默风趣,动感较强。上滑音、下滑音“哎咳唉咳哟”和“嘚儿”等是南锣唱腔中所特有的装饰音,其中“嘚儿”须演员用卷舌等技巧,方能发出嘟噜音,散发着淳朴的乡土气息。

每每丝弦伴着小广锣声想起来,那浓浓的海兴土语一唱起来,欢快的气氛立刻感染着所有听戏的人们。

传承瑰宝不停歇

经过400余年的发展,如今,南锣剧成为海兴的文化坐标。

郭兰芳说,南锣剧的传统剧目主要有《顶灯》《顶砖》《颠鸾凤》《双拐》《安安送米》《双灯记》《双插花》《刘二嘎摔车子》等,新创编剧目主要有《豆腐王》《招亲》《杨埕湖畔》等。

“南锣剧的伴奏由起初的小广锣,逐渐融入了龙头琴、笙、唢呐等乐器,旋律则偏向于民间,很多来源于《锯大缸》。”刘振祥说。

近年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海兴南锣剧一度濒临失传。面对这一窘境,海兴文化工作者们先后对当地的南锣剧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改编创作新剧目,使南锣剧得以传承。

近几年,文广旅局每年都组织下乡演出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传承人培训,而且开展了非遗戏曲项目进校园活动,为传承、发展这一民间瑰宝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李志兴、刘春晓等非遗中心人员的努力下,海兴先后在县文化馆建立南锣剧传承基地,在苏基镇马厂村和张会亭乡郭桥村分别设立南锣剧传习所。南锣剧爱好者们经常集聚在一起唱戏、讨论、交流,以提升表演水平。在海兴县文化馆举办的第一期培训班上,就有60余名南锣剧爱好者报名参加。

“传承有队伍,练习有阵地,展示有舞台。不论是社区、农村,还是校园,能够唱上几句南锣剧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会把南锣剧送到村庄和社区,让这一简朴中洋溢着平凡热情的传统剧种,给更多的人送去快乐!”李志兴信心十足地说。

2021-08-31 海兴南锣剧: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33537.html 1 遗韵犹传咏乡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