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升入初中的时候,家里盖起了新房子,要添置些新家具。一向节俭的父母邀约了邻村的李木匠。
头天傍晚,父亲赶着驴车运来李木匠种类繁多、形状各异的工具。印象很深的是单是锯就有十多把,有把锯外形像一张弓,钢丝弓弦上有细齿。
第二天清晨,李木匠来了。他60多岁,高挑身材,面容和善。父亲把要打的家具一一说给他,把备好的一堆木料指给他看。李木匠听得很仔细,不时和父亲交流一下家具的样式,瞅着那堆木料,吧嗒吧嗒吸烟。他考虑周详,开始忙碌,弹墨线、破木料、刨木板、打卯眼、做榫头,有条不紊。木料的清香弥漫了农家院落。
不几天,李木匠像变戏法似的,把各种木件攒成灵气生动的家具。特别是电视橱,雕刻了喜鹊登枝、龙凤呈祥的图案,喜庆大气。李木匠的手艺,令我心驰神往。稍有时间,就站在旁边看他做活。
李木匠回家前,总要把工具一一收拾好。待他走后,我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利用剩余木料过把木匠瘾,学着他的样子,打制了小板凳、小板车。末了再把工具按原样放好。看着自己的作品,颇为得意。
此后的某天,李木匠看到我做的小木车,神色略有惊奇,消瘦的脸上漾出赞许的笑容。
事先有约,每天中午,我家要管李木匠一顿“家常便饭”。母亲尽量把饭菜做得可口一些,还特意买了茶叶,沏茶水。饭后,李木匠要小睡一会儿,再继续做活。他有个收音机,做活时候听评书或者相声。他从不说累,感觉不是在做工,是在享受生活。
我很羡慕李木匠的生活方式。当时我刚上初中,开始考虑未来,把想当木匠的想法说给父母。父亲买了酒,饭桌上委婉地问李木匠收不收徒弟。李木匠听出了话音儿,或许是艺不轻传,他拒绝了。
李木匠在我家干了十多天的活,给人的印象就是慢。因为是按天计酬,有故意拖延时间的嫌疑。到了最后半天,要打的家具都已完工。李木匠利用一块看似废弃的柳木板,打了两个水缸盖。这俩缸盖用到现在还完好如初。那些家具也依然在使用。都说慢工出细活,看来当年是错怪了李木匠。
时隔多年,我依然向往他的手艺与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