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嗷嗷待哺到羽翼渐丰,从找“养父母”失败到人工喂养,从学习飞翔到顺利入群……两个多月来,任丘的一窝小燕子经历了“燕生”的大波大浪。
车棚顶上
掉下4只小燕子
时间退回到两个多月前。
6月9日中午,白洋淀湿地生态野保志愿者团队负责人王晓晔先后收到3个人发来的求助信息。
王晓晔根据收到的信息判断,需要救助的应该是同一个窝里的小燕子。
其中一位求助人是华北油田东风小学的老师。这位老师告诉王晓晔,学校的车棚顶上掉下一个燕巢。
燕巢里一共有4只小燕子,其中两只被孩子们救起来后带回家养去了,另外两只留在了学校。
老师担心燕子太小,孩子们养不活,希望王晓晔在救助学校两只小燕子的同时,把另外两只也一起带走。
那4只小燕子看来刚出生不久。它们嘴角嫩黄,头顶上顶着软软的绒毛,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呈管状,还未伸展开。
王晓晔赶到学校后,第一时间查看了小燕子掉落的地方。
小燕子是从车棚顶上掉下来的。由于大部分燕巢已掉到地上,已经无法再将它们放回巢中。也就是说,这4只小燕子的妈妈无法再养育它们了。
怎样把嗷嗷待哺的4只小燕子顺利养大,让它们学会飞翔、捕食,以及它们长大后如何入群、迁徙,成了王晓晔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燕巢太挤
找不到“养父母”
如果给4只小燕子找“养父母”,由其他燕巢的燕子养育它们的话,这4只小燕子长大之后需要面临的如何在野外生存等各种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这是最佳方案。
王晓晔将4只小燕子委托给一位有养鸟经验的热心女士,开始在附近寻找合适的燕巢。
王晓晔计划根据这4只小燕子的情况,找4个有同样大小幼燕的巢,分别把它们放进去。
等王晓晔实地查看的时候,才发现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有幼燕的巢都是满的。巢中原有的小燕子都互相挤在一起,生怕被同伴挤出巢外,根本没有空间再容纳其他的小燕子。
有一些燕巢里的小燕子已经羽翼渐丰,被大燕子带出巢练飞去了。4只小燕子刚孵化没多久,根本跟不上这些巢中原有小燕子的成长脚步。
还有一些燕巢里的大燕子已经成功养育大了一窝小燕子,开始孵化第二窝了。
王晓晔一连转了15个燕巢,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他不得不考虑备用方案——那就是由志愿者来养育这4只小燕子。
志愿者并没有养育这么小的燕子的经验,小燕子也不能被关在笼子里。它们练飞、捕食也都需要有合适的场地。
即使这4只小燕子都能顺利成活,又该怎样教它们觅食、飞翔呢?到时候,由人工养育的它们能不能顺利融入野外的燕群,具不具备独自生存的能力呢?
这一切担忧牵动着大家的心。谁也无法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人工喂养
热心人当起“燕妈妈”
王晓晔委托那位有养鸟经验的热心女士做好长期喂养小燕子的准备。对方答应做这4只小燕子的“燕妈妈”,担起临时照顾它们的责任。
为了尽量让4只小燕子的食物营养丰富一些,“燕妈妈”在鸡饲料里加上蛋黄、虫子干、玉米面、花生后打碎,配着剪成两半的面包虫喂它们。
4只小燕子住在王晓晔找来的草窝里,饿了就张大嘴巴叫。等吃饱之后,即使有食物碰嘴,它们的进食积极性也不像之前那么高了。“燕妈妈”知道,它们吃饱了。
4只小燕子的成长速度很快,几乎可以用一天一个模样来形容。14天后,它们身上的羽毛几乎已经长全,像一个个穿着燕尾服的小绅士。
不过,尽管“燕妈妈”搭配的食物如此美味,还是有一只体型较小的燕子进食一直不积极,食量仅是其他小燕子的一半。
大家推测,这只小燕子掉到地上的时候摔伤了内脏。又过了几天,那只进食不积极的小燕子死了。
进了7月份后,羽翼渐丰的3只小燕子该练飞了。屋内的晾衣绳、晾衣架成了它们的练习场所。
为了尽量模拟燕子野外的生存环境,“燕妈妈”喂食的时候,不再像以前那样送到燕子嘴边,而是把食物拿在手中,吸引站在晾衣绳上的燕子飞过来啄食。
其中一只小燕子不管是飞还是停,表现都很棒。第二只小燕子虽不及第一只优秀,“学习成绩”也算是基本合格。
第三只小燕子平时表现就不太积极,飞起来后找不准停下来的位置。有一次练飞的时候,它撞到了墙上,自此变得就更懒了,进食也不如以前了。
3只燕子
长大后飞走入群
生怕耽误小燕子迁徙的时间,大家加紧了对它们的训练。室内、阳台、楼道成了燕子练飞的场所。
那3只小燕子,优秀的依然优秀,偷懒的依然偷懒。不管人们多着急,第三只燕子飞行时依然不能平稳落地,也不愿意主动叼食。大家都说,这是撞伤后遗症,等它缓过来就好了。
担心人工喂养的小燕子不怕人,等以后野放后容易受到伤害,大家从始至终都对它们保持着一种极为理智的状态。
一方面,大家担心它们吃不饱、飞不好,像看孩子似的一点点精心照顾它们。另一方面,大家又不敢跟3只小燕子过于亲近,生怕它们会依赖人。
7月17日,“燕妈妈”试着把小燕子带到楼前试飞——那段时间雨水较多,得抓住不下雨的宝贵时间让它们练飞。
碰巧那天附近有很多燕子。刚开始的时候,试飞的两只小燕子在楼前打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加入燕群飞走了。
“它们翅膀早就硬了。现在是家燕集中出巢期,它俩能这样入群也算是顺利。”“燕妈妈”的语气中既有不舍又有欣慰。
两只小燕子飞走后,大家的全部注意力就在剩下的第三只小燕子身上了。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它身体有所恢复,进食情况也有所改善。
时间转眼到了8月中旬。第三只小燕子依然像之前那样“懒散”。期间,志愿者试着放了两次,但它都没飞走。
就在所有人以为它飞行能力不行,为它以后咋办而担心的时候,它却趁着在楼道里玩的时候飞出去找燕群了。
大家又惊又喜——尽管它“脚步”稍慢了些,但还是赶在幼燕练飞的季节加入燕群,今年能和燕群一起迁徙了。
“又下雨了,它们知不知道躲雨呀?别傻乎乎地挨淋呀……”
“你说,它们过几天会不会叼着虫子飞回来看咱们呀?”
“楼前那么多燕子,它们会在里面吗?”
……
经过两个多月的相处,大家对小燕子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家对于顺利入群的它们,就像对出嫁的女儿般惦念。大家都希望这几只小燕子带着关心和爱心,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