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时感觉嗓子眼儿发紧、胸闷,一瞬间心脏也“咚咚咚”地跳,等缓过神来,觉得万幸又后怕。上网一查,出现过一样困扰的人不在少数。心脏突如其来的停跳,到底是怎么回事?心脏“乱跳”有哪些后果?今天专家为您一一解答,并教你一套平稳心跳的方法——
心脏“咯噔”一下
心脏是个类似于“两室两厅”的结构,分别有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经由心脏丰富的“情报网”不停地传递信号,心房和心室可以有规律地正常工作。而心脏的跳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电生理系统,每一次收缩、舒张都在右心房的窦房结指挥下,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只有在夜晚睡眠时,身体逐渐放松,对血液的需求减弱,心脏才有机会休息片刻;如果你熬夜、休息不佳,影响到窦房结的正常工作,使其提前或异端发出号令,就会出现心脏仿佛漏跳了一拍的“早搏现象”。
简单来说,如果心脏工作时,提前出现一次跳动,之后又突然停顿一下,这种情况就被称为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人和心脏病患者均可能发生,不是出现早搏就是患上心脏病了。
心跳有安全范围
即使人体处于休息状态时,心脏也在尽职尽责地工作,其中的频率和节律也反映着身体的健康状态。心跳有个安全范围: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心率在60次/分钟—100次/分钟之间波动,平均为75次/分钟,并受到性别、年龄、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
一般女性较男性的心率偏快一些,老年人心率较慢。同一个人在安静、休息状态下心率偏慢;运动、饮酒后心率会变快。如果心脏不按照节拍“奏乐”,逾越“警戒线”,就会引发一系列健康危机。
心跳节律发生紊乱,将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临床常见的心跳紊乱有以下两种情况:
早搏
早搏发生率很高,除了心脏不好的人,正常人在失眠、精神压力大、吸烟、酗酒、喝咖啡或浓茶时,也可能出现。常表现为心悸、心脏停跳感、有东西顶撞胸部或咽部产生强烈撞击感等。
应对方法:若体检发现早搏,本人没有任何感觉,次数也不多,大多不用治疗;若早搏频繁发作,症状明显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可能会影响心脏排血功能,甚至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要及时就诊、对症治疗。
房颤
冠心病、高血压,或是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都会引起房颤。
主要表现为心跳不规则,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慌,也有人感觉胸闷、气短或出汗。有些人无明显症状,只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这类“无症状性房颤”通常更危险。
应对方法:房颤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导致脑卒中,因此,一定要及时治疗,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监测心率,按时复查。
成年人在静息状态下,心率超过100次/分钟属于心跳过快,医学上称为心动过速。心跳过快除了会引发身体不适,还会损害冠状动脉,严重时可导致心肌缺血或急性心梗。
针对上述情况,患者应找到诱发心动过速的原因,比如运动、吸烟、妊娠、兴奋、喝浓茶或咖啡等。此时,只要平复情绪,待身体恢复常态,或消除相关因素即可缓解相应症状。
若心率每分钟大于100次但不超过160次,就属于病理性心跳过速,表现为心率缓慢加快,多没有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较好。
若心率达到150次—250次/分钟,则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等后果,危险性很大,就应及时就诊、对症治疗。
心跳低于6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缓,若再伴有晕厥等不适症状,很可能心脏停搏,极易导致猝死。
专业运动员或长期重体力劳动者的心率一般会低于这个值,甚至会达到40次/分钟,属于正常现象。
一般人如果平时心跳低于50次/分钟,并伴有头晕乏力、疲劳、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等问题,就一定要及时就医。
据《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