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饭圈”乱象引发社会关注,然而,未成年人网络不良社交行为和不良文化问题不仅仅局限在“饭圈”。随着饭圈、绘圈、游戏圈等一系列青少年亚文化圈子不断涌现,有部分青少年过度沉迷于追星、网聊、游戏等,一些虚拟空间中的乱象蔓延至线下,甚至影响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圈中人”和相关专家学者,以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透视个中原因,探讨治理之道。
说脏话、易成瘾、烧钱多
一些圈子乱象层出不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亚文化圈子里的乱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粉丝只有购买一定数量的专辑,才能获得到活动现场见明星的机会。”粉丝购买的专辑数量让自称“散粉”的浙江大学大三学生王茜茜感到惊讶,“最少的也买了7张,许多粉丝一次就会买上百张乃至上千张同份专辑。”按照每张专辑3元的价格计算,一个粉丝在一张专辑上花费的金额就超过千元。
专辑、杂志、代言品牌的销量,都被粉丝视作明星实绩的重要表现。为了拥有好看的实绩,“烧钱”的火焰在饭圈里燃烧,甚至蔓延至游戏圈、绘圈等亚文化圈子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不会在游戏里‘氪金’(花钱)。”中部地区某中学初二学生方元(化名)从小学二年级接触游戏开始,就沉迷于游戏带来的“放松感和满足感”。
不仅是在课后,沉迷游戏的情景还会出现在课堂上。方元告诉记者,“有些同学会带手机到学校,晚上躲在寝室里打游戏,白天上课的时候睡觉。”孩子游戏成瘾又处在叛逆期,家长“想管但管不了”,学校明令禁止带手机却难以控制,沉迷游戏、厌学旷课的现象在青少年中时有发生。
此外,一些圈子里的语言暴力现象也屡见不鲜。作为一名资深游戏玩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三学生陈自强(化名)对游戏圈里的“玩家粉丝对喷”“群体性骂战”习以为常。有的因为游戏进程不顺利对喷,还有各种“捧神”与“摔神”,玩家厉害时极尽夸词,反之则谩骂“拉踩”。
“饭圈”女孩张一(化名)和陈自强有相似的感受。某音乐排行榜的打榜活动让她身心俱疲。“这个活动时间久、战线长,很多粉丝互相攻击对方‘买水军’‘买数据’,各家的‘大名广场’更是乌烟瘴气,有许多谩骂、拉踩、嘲讽甚至人身攻击。”
片面化、标签化、情绪化
网络监管亟待加强
“青年亚文化流行与网络媒体技术的日益进步密不可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江凌分析,我国青年一代的成长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同步,网络媒体平台作为一个集学习、工作、社交、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空间,渗透在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马中红指出,“青年亚文化的文化范式和文化实践不可能完全被纳入主流伦理道德框架去理解,它常常会偏离或逾越。不少青年亚文化具有叛逆性、反抗性和颠覆性的特征。部分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与社会主流相悖离的观念,对整个网络文化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青少年容易片面接受某类信息,从而不断固化某种价值观和情感倾向。”江凌担心,部分青少年囿于某些圈子里,在信息过滤下,言论会走向片面化、标签化、情绪化甚至极端化。
此外,网络平台空间的监管与治理相对滞后,亟须精细化、常态化的监管治理举措与及时有效的舆论引导。作为一个活跃在动画、漫画、游戏爱好者平台的“透明小绘师”,东部某高校的大二学生丹丹(化名)告诉记者,圈子中每月金额上万元的交易,既无需凭证也无需合同,绘师所得也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绘圈的交易就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治理,有种处在灰色地带的感觉。在这里,法律好像‘隐身’了。”
益清朗、重监督、长规范
建立文化长效机制
面对亚文化圈的乱象,近年,国家相关部门已采取一系列整治举措——
2020年8月19日,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六部门联合启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明确要加大对“饭圈”“黑界”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的治理力度。
2021年6月15日,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娱乐信息管理原则》规范,明确七条“禁止性”条款。截至8月2日,专项行动累计清理负面有害信息15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4000余个,关闭问题群组1300余个。
这些举措对于治理“饭圈”“祖安文化”等不良现象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也有一些不良现象转而隐藏得更深。记者近日在一些社交平台以“黑界”“扣字”等关键词检索发现,仍然有极少数个人或群组在发布“招友”信息。可见,有效整治亚文化圈子乱象、建立健康的青少年文化建设长效机制迫在眉睫。
江凌建议,借助立体化的网络媒体平台,采取多元化手段,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当代青少年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必要构建政府相关部门、新媒体平台企业、青少年社会组织、学校、家庭、青少年个体和社会各界协同共建机制。江凌建议:“各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共建共治,形成严密的网络平台空间建设和治理体系,才能牢牢把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