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手机依赖症”,人们谈论最多的是青少年迷恋手机的现象,岂知成年人玩手机的成瘾程度却丝毫不逊于未成年孩子。
光明日报官方微博在日前发起的“手机使用时长和健康隐患”网络调查中,74%的参与者表示自己机不离手。随时随地就会玩手机的相关数据,足以佐证成年人群体对手机使用的毫无节制,而由此引发的诸多健康问题更应引发关注和亟待矫正。
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包括对肢体、视力的损害以及对大脑和心理的负面影响,这就是网上衍生出的新名词——“手机病”。比如,长时间浏览手机会导致眼睛干涩、双眼疲劳、近视度数增加;手机发射出有害蓝光和辐射,会对眼睛造成一定伤害;睡前或关灯后玩手机,暗环境与手机屏幕对比度较强,导致眼睛调节负担重,极易疲劳,还会对视网膜造成损害,甚至诱发青光眼。
长时间玩手机往往会静坐状态持久、运动时间减少,这就会导致身体代谢变缓、脂肪堆积、引发肥胖;运动减少还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病风险;而由“低头族”引发的颈椎损伤和安全意外,更不可小觑。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会让颈肩部周围的肌肉一直处于收缩紧张状态,久而久之颈肩部就容易出现僵硬、酸痛。颈椎和椎间盘也将承受极大压力,其肌腱附着点、颈椎小关节等部位便可能出现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等问题,由低头走路玩手机导致的交通事故和意外伤亡也时常见诸报端。
不可否认,手机越来越智能化,的确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甚至不啻于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但诚如所有事物都具两面性,都需把握好“度”一样。手机使用也当兴利除弊,控制好使用时长,不断变换姿势,注意眼睛调节等。
“手机病”也是病,而且这种病若得不到及时遏制、矫正,极易发展成慢性病。有专家建议,矫正“手机病”重在改变不良习惯。比如,暗环境下玩手机需有光源;注意间断性休息、眨眼、远眺,防止视疲劳;不要熬夜玩手机,保持良好、规律作息;学会随时放下手机、多运动等。
手机无原罪,病在使用者。矫正“手机病”就当从根本上破除“手机依赖”。要走出“玩手机是放松”“无手机便焦虑”的认知误区,戒除机不离手的坏习惯,尝试多元化生活方式,尤其是要多参与户外活动;获取信息资讯不排除阅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的传统渠道;要学着做时间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