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丹 摄影报道
8月18日下午6点钟,看着自己正在收拾凳子、二维码牌和货袋子的儿子,32岁的妈妈吴晓星满脸带笑。
儿子孙家宝又要收拾“行装”,准备到小区广场上摆摊了。
看着兴冲冲出门的儿子,吴晓星很欣慰:孩子长大了。
她更想感谢的是这个没有了课外培训班的暑假。
做起“小买卖”
铺好垫子,把一个个拼装积木摆放整齐,再拿出收款二维码,10岁的孙家宝坐到了小凳子上,开始了当天的“生意”。
有人上来问,他会把自己卖的物品跟人介绍,碰到年纪大的人,他还会拿出备好的展示品给老人展示一下积木怎么玩。
积木的价格是孙家宝自己定的,一个8.8元,碰到一次买两个的顾客,他还会适当给予优惠。
吴晓星说,看孩子那一本正经做买卖的样子,她觉得又好玩又感慨,“往年暑假,天天光带着孩子跑各种培训班,几乎没时间给孩子这种锻炼的机会。”
孙家宝家住运河区天成明月洲小区,是迎宾路小学的学生,过完暑假上五年级。他的小生意是从8月初开始的。
放暑假后,“双减”政策落地前的那段时间,吴晓星天天骑着电动车接送孩子——上午送孩子去学作文,下午去学英语,再加上暑期游泳课。吴晓星说,那些天真的是连轴转。
尤其是到了晚上,孩子还得写暑假作业,孩子累,大人也有种疲于奔命的感觉。
培训班的关停,是在7月下旬开始的,当时除了暑期游泳课,孩子不用去上别的课了。
吴晓星说,那几天,小区里的孩子明显多了起来。 看着孩子们你追我赶,吴晓星说,感觉那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
玩了几天后,孙家宝跟妈妈说,他想去卖东西、摆摊锻炼自己,他在网上看到有同龄小朋友这样做。
孩子的想法让妈妈心里很高兴,于是娘儿俩商量着进点什么货,几点去摆摊。为了收款方便,吴晓星还帮孩子做了一个收款二维码。
进到货的第二天傍晚,娘儿俩就来到小区西门的广场上,卖起了孩子们喜欢的拼装积木。
孙家宝坐在“摊位”前卖,吴晓星躲在远处看。
看着孩子很顺畅地和来买东西的人交流,吴晓星说,那一刻真觉得孩子长大了。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每到晚上6点左右,孩子吃完饭就带着自己的“货”出门了,每天摆一个多小时的摊,平均每天都能卖出五六个积木。
孙家宝的行为很有示范作用。小区里的同龄孩子看到孙家宝“摆摊”,也想出去“摆摊”。
于是这段时间,小区广场上,卖书的、卖文具的,还有卖玩具的“小老板”都来了。
有人来买东西,孩子们就卖各自的东西,没人买东西时,孩子们就一块聊天一块玩。
吴晓星说,这段时间,孙家宝不仅锻炼了与人交流的能力,还交到了好几个好朋友。她说,这样的暑假会在无形中让孩子学到培训班上学不到的东西。
当起小厨师
家住运河区御河新城小区的王丽,最近也因为孩子的进步感到幸福。
王丽的儿子马小龙过完暑假该上六年级,“双减”政策落地时,王丽说,孩子不能上培训班,她当时心里是恐慌的。
毕竟孩子马上上初中,往年小龙的暑假都是在培训班中度过的。
没了培训班,孩子一个人在家里,那不是太自由了吗?王丽说,每天中午回家给孩子做饭时,发现孩子都在玩手机,这让王丽很着急。
她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有一天回家给孩子做饭时,王丽故意说,如果回家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该多好。
结果,第二天中午,王丽下班回家时,餐桌上真摆着一盘西红柿炒鸡蛋。
虽然西红柿有点糊,鸡蛋炒得有点发黑,但那是孩子第一次做饭给她吃,王丽说,她心里满满的全是惊喜。
原来,小龙听到王丽想中午回家能吃到饭的想法后,就从手机上寻找做菜的视频。
他觉得西红柿炒鸡蛋最好做,于是就专门找到了炒西红柿鸡蛋的视频学习。
炒西红柿的过程中,因为油太热,锅里冒起了火,马小龙当时还挺害怕,好在盖上锅盖火就灭了。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王丽说,自己每天中午回家,餐桌上都会有一个炒熟的菜。
虽然味道有的时候咸,有的时候淡,但作为妈妈,吃到11岁孩子做的饭,那种满足感,没法用语言表达。
晚上回家做饭的时候,王丽会让小龙在一边看,同时告诉他一些注意事项。
20多天时间过去,王丽开玩笑说,我们家的小厨师好像也培养出来了。
现在中午回家,除了一个热菜,孩子还时不时地再给加个凉菜。
王丽说,最感动的是,有一次吃中午饭时,孩子居然跟她说,“妈,你这些年每天中午下班还得跑回来做饭,太不容易了,以后你就别这么辛苦了。”
王丽说,孩子还跟她说,他自己会把写作业、预习功课和玩的时间安排好,这些以后也不再让妈妈操心了。
王丽开玩笑说,孩子这个暑假的成长,应该比上培训班值。
锻炼健身
13岁的王亚轩,最近每天上午都要带着跳绳到人民公园锻炼。
王亚轩是一名初中生,暑假过后就上初三了。
和很多同龄孩子一样,往年的暑假,她基本也是在培训班中度过的。
“双减”政策落地后,王亚轩说,她瞬间感觉自己获得了自由,在家躺了几天后,她决定每天上午拿出一个小时时间来做运动。
王亚轩属于偏胖的女孩,一直想减肥。
按照父母的安排,之前的每个周末或假期,王亚轩都有上不完的培训班,“上完一天的课,累都累死了,根本没力气再运动。”
8月初,王亚轩从网上买的跳绳到了,王亚轩和几个同学约好,开始跳绳。
刚开始,王亚轩选择在家跳,跳了两天怕影响邻居,她就跑到家附近的人民公园跳绳。
王亚轩说,到了公园她才发现,公园里有好多中小学生在运动。
王亚轩觉得,小伙伴们都是没有培训班的压力了,才会选择利用假期出来锻炼身体。
她说,自己练跳绳,除了为了减肥,她还想为明年的中考做准备。
因为中考要有体能考试,王亚轩想趁着这个机会提前做准备。
20多天下来,王亚轩通过运动已经减了5斤多,这让她更有了继续跳下去的动力。
除了跳绳,王亚轩每天还会在公园里散散步,“每次运动锻炼完,感觉神清气爽的,回家学习的效率都提高了很多。”
王亚轩说,其实像她这么大的孩子,都有了自主能力,她觉得与其天天上没有尽头的培训班,还不如劳逸结合效率高呢。
回老家除草喂鹅
7岁的王慧卿开学后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个暑假,他不用上培训班了,算是玩嗨了。
王慧卿的爸爸妈妈都在市区某企业上班。
为了安排好他的暑假,也为了接下来的学习,王慧卿的妈妈在放假前给他报了英语培训班。
王慧卿的爸爸专门回黄骅老家,把慧卿的奶奶接到市区的家里来照顾孙子。
按照计划,慧卿每周都会有三天由奶奶带着去上英语培训班。
计划赶不上变化,培训班上了没两天就停了,奶奶就把慧卿带回了农村老家。
奶奶家平房院里有片小菜园,种了些菜,还在笼子里养了两只鹅。
“就这点儿东西,他能从早玩到晚。”慧卿妈妈开玩笑说,去时一个干干净净的城市小娃,等奶奶再发照片时,就成了妥妥的村里娃。
慧卿妈妈说,王慧卿在奶奶家院子里,会拿着小铲子,跟着奶奶一块除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认识了一些小虫子。
他还和奶奶一起去外边的地里,给鹅打菜,孩子也认识了很多农作物和小花小草。
自从慧卿去了奶奶家,奶奶家的那两只鹅就再也没用别人喂过。
慧卿还学会用院子里的自来水水管浇菜园。更让慧卿妈妈惊喜的是,他居然还跟几个孩子在外边玩的时候,学会了骑自行车。
和孩子视频的时候,慧卿妈妈发现慧卿黑了、瘦了,但壮实了。
孩子说,在奶奶家每天都过得非常有意思,他现在都已经顾不上玩手机了,以后还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来建设新农村。
慧卿妈妈说,看着孩子天真的样子,她觉得挺有意义。没了培训班的暑假,孩子们好像变得更像孩子了。
她觉得,只要家长稍加带动,不让孩子天天躺在家里玩手机,让孩子们做运动或干点其他自己喜欢的事,就能收获到在培训班上学不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