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0日
第11版:11

让中医药惠及更多患者

在沧州圣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刘玉才无数次地配药、试药,不断改良制药工艺,力求发挥最大的药效。他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刘玉才正在配制中药 本报通讯员 摄

本报记者 韩强

在沧县舞龙工业园区内,有一家现代化医药企业——沧州圣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走进公司,洁净的车间、先进的设备、忙碌的工人,一切井然有序。这里是一个专门挖掘、传承沧州名医宝山医药文化的中药基地。

“‘释迦宝山脱骨疽诊疗法’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司创建人刘玉才说,自己成立公司来做中药的研发与生产,就是想通过规模化的经营,更快速、更广泛地保护、传承、发展好这笔宝贵财富。

钻研配方,数十次中毒

刘玉才8岁学习宝山中医,师从宝山弟子张思文。

“张思文是我父亲的好朋友,经常来家里坐。久而久之,我就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刘玉才回忆说,那时,经常一边看师父治病,一边听他讲医术,了解遇到患者怎样辩证、怎样用药等。

那个年代的医疗条件很差,打针就一支针管一个针头,用热水烫一下来消毒,但感染发炎时有发生。不过,师父打完针后用自己配的药水一擦,病人就不会感染。

“我当时就觉得很神奇,对中医非常信服。”刘玉才说,自己从那时起就坚定了学好中医的信心,这一坚持就是46年。

俗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为了学好中医,从13岁开始,刘玉才就在羊腿上做试验,看看按照配方配制的膏药对断折的羊腿功效如何。

“要想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中医,还必须亲自配药、试药,做试验。很多中药材本身是带有毒性的,毫不夸张地说,这个过程有时就是‘以身试毒’。”刘玉才告诉记者,自己几十年的从医生涯里,光药物中毒就有30余次。

“记得有一次打白降丹,配制时就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随后感到头晕、恶心,眼睛有点模糊,赶紧服药这才没事;还有一次用蟾酥制药,过程中不小心被感染,大腿和腰部长了好几块癣斑,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消退。”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刘玉才至今仍觉得有些后怕。

制药工艺越来越精细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文化,2018年,刘玉才投资1500万元,创建沧州圣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这样可以对中医配方实现洁净化、精细化、批量化的生产与研发,从而形成膏剂、水剂、喷剂、粉剂等多种药剂形态的相互补充。”

做出一服好药剂,离不开良好的制作工艺。

为了让药性发挥最大,刘玉才尝试了不同的配制与提纯方式,从油质、醋质到凡士林质,再到蜡质、胶质,最后采用了高分子质。“最早的时候是用香油做介质,熬制的药膏有点脏,而且火候极难掌握。我不断试验、更换,最终采用了高分子质。现在制出的中药膏,在-60℃到60℃之间,都能使药性透皮透骨。”

“为啥我对制作工艺这么上心呢?一株植物的叶、茎、根对温度的感应不一样,需要不同对待,何况再制成药呢?”刘玉才说,光熬制膏药的药锅,他就试验了不同的材质;生火也从最初的小木头方子,演变成电加热;以前看火候就是看冒出的烟是青烟还是白烟,现在则换成了精密的温度计……

经过不断反复试验,刘玉才在中药的生产上终于克服了季节因素、含药量低、铅汞超标等一系列难题。“制药是为了治病救人,每个细小的环节都不能忽略,否则质量没有保障,不光糟蹋了好药方,更会延误患者的病情。”

传承中医文化

家住市区的李月霞,患腰椎间盘突出症7年了,平时不敢出门,经常卧床,使用刘玉才的中医配方膏药后,她说“又能去楼下院子里割韭菜了”;44岁的王龙骨膜撕裂,膝盖肿大,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痊愈,能骑车去上班了……

口碑相传下,不仅沧州的病人找刘玉才看病,就连外地的患者也来求医问药。

去年4月5日,刘玉才收到一名患者送来的锦旗。这名患者叫吴春友,50岁,来自山东烟台,在当地经营一家药店。

“我时常右腿麻、酸胀,晚上难以入睡,病情持续了很长时间,也试过针灸、正骨按摩,但收效甚微。2019年8月,我通过朋友介绍,联系了刘玉才大夫。”吴春友说,起初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了几贴膏药,贴完后觉得酸胀减轻了很多,前前后后又贴敷了10次,“经过两个月的治疗,终于睡上了安稳觉”。

刘玉才告诉记者,吴春友主要是受潮气侵袭,导致血脉不通,敷药后活血、化瘀、消肿,症状大大缓解。

令刘玉才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吴春友又打来电话,想代理销售这款膏药。“第一次他只进货20盒,想看看膏药能否被认同、销路如何,很快又进了70盒,目前的进货量很稳定。我们已经合作一年多了。”刘玉才说。

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几十年来,刘玉才一直珍藏着一个大箱子,里面放着医学古籍216本、医方手迹6本。

“前年,我专门为‘释迦宝山脱骨疽诊疗法’申请了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玉才说,作为非遗传承人,自己有责任保护好这些有效的配方,把传统医药文化发扬光大。

就在两年前,圣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达成合作协议,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研发基地”。医专组织教授团队对医学药方进行梳理,结合现代人的体质、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刘玉才告诉记者,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圣众”的中药生产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自动温控、下药、搅拌,膏剂日生产能力达到万贴,水剂的年生产能力达到5—10吨。

“2020年,我们携带膏药参加了京津冀非遗展,还在市区开设了体验店,同时和一些知名的线上平台开展合作,想通过多种渠道更好地传播宝山中医文化。”刘玉才感慨地说,中医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瑰宝,不能把老祖宗的配方锁在箱子里,而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2021-08-20 在沧州圣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刘玉才无数次地配药、试药,不断改良制药工艺,力求发挥最大的药效。他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32498.html 1 让中医药惠及更多患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