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7日
第10版:10

让文明旅游成为最好的风景

本报评论员 宗 闻

近日,北京野生动物园发生游客打架事件,园方随后发布声明调侃:“第一次看到人类打斗的动物们,当晚纷纷效仿,场面一度失控。”这则声明走红网络,在调侃中宣传了文明游园的理念。

现在,国家和各地旅游部门对文明旅游相关的倡导和宣传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仍有个别游客在旅游时不约束自己的行为,存在不文明旅游现象:抓鸟拍照、摇花合影、躺卧座椅、任意攀爬、乱扔垃圾甚至因小事斗嘴谩骂。

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让人痛心不已,不仅玷污了美丽的风景,更让文明丢了“面子”又失了“里子”。

不文明旅游现象何以屡禁不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人们对于不文明旅游行为的“习惯性忽视”,没有养成文明旅游的自觉意识。比如,有的人在外游玩,忘记家里外头,累了就躺在座椅上,好像躺在自家沙发上。这时候如果有人提醒,他应该会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因而,文明旅游更多依靠的是游客内心的自觉。出游看风景,殊不知看风景的人也在看你。文明旅游、快乐出行正是美丽风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每个游客都能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自觉戴口罩、不扎堆、分餐就食、按序排队、不乱扔垃圾、不乱刻乱画,在看到他人的不文明行为时适时提醒,就应营造良好的游玩氛围,也会玩得非常开心愉悦。

二是没有扎紧制度的篱笆,缺乏针对文明旅游的“规范化管理”。对于一些有轻微不文明行为的游客,比如摘花、乱扔垃圾等行为,景区要做到及时提醒,纠正游客行为;对于一些严重的不文明行为,景区要建立旅游黑名单制度,用强硬的措施与严格的制度,让不良旅游者长记性;针对游客破坏古迹和自然景区等违法行为,景区要拿起法律的武器,追究违法者的责任。

三是全社会文明礼仪和规则意识教育不够。要让每个人都能时刻感到脚下有条“警戒线”、脑中有盏“红绿灯”,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营造健康、舒适、文明的旅游环境。

景色虽美,安全更重要。现在正处于疫情防控期间,千万不要去中、高风险区旅游,外出旅游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勤消毒,不要在人流密集性场所聚集,时刻绷紧防疫这根弦。

旅游出行,文明始终是一道必答题。作为游客,外出游玩时要将文明和涵养装进行囊,确保安全、理性、文明出游,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2021-08-17 本报评论员 宗 闻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32113.html 1 让文明旅游成为最好的风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