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秋,“奶茶梗”再次刷屏网络。记者从我市几家奶茶店和外卖平台了解到,立秋以来,奶茶销量骤增,达到了以往的3到5倍。
(据8月12日《沧州晚报》4版)
看到新闻里“奶茶销量骤增”,大家会心一笑。
明眼人一看就清楚“奶茶梗”是怎么造出来的,大家之所以不计较,甚至愿意跟风参与其中,说到底,不过是为自己放松心情找个借口。毕竟,相比于情人节的鲜花和红包,奶茶确实算不上太贵。花二三十元买一乐和,倒也划算。
但是,事情的发展让人始料未及。
立秋当天,朋友圈几乎被“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霸屏。一开始,大家只是“晒奶茶”,慢慢地发展到情侣“秀恩爱”,后来变成了因为没有收到奶茶,情侣互生怨怼。到最后,甚至招致了一些单身人士出言讽刺:“喝杯奶茶也要截个图”“这样才能证明他爱你”……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本来只是情侣间的小情调、小浪漫,但有些情侣因为不知道这个梗而吵架,甚至因为没收到奶茶而分手,这就有些让人咋舌。
这样的负面效应,让“奶茶梗”被玩坏了。根据“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句式,网友们纷纷造句——“清明的第一炷香”“冬天的第一口西北风”……
收到奶茶的人截图秀恩爱,而花钱买奶茶的人却无比担心:“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已经来了,“春天的第一顿火锅”“夏天的第一份冰淇淋”“冬天的第一件貂”还会远吗?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很多人突然醒悟,“双11”“6·18”“8·18”……网络造节已经不能满足商业资本的需求了,“他们已经对二十四节气下手了”。
其实,“奶茶梗”是一个很老的梗。去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就已入选“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但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奶茶梗”出现了很大不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刚过,“立冬的第一杯奶茶”就上了“热搜”。过度营销,导致公众情绪反弹,“立冬”的奶茶立即被网友骂了下去。这样的情境,估计是行业营销始料不及的。
七夕乞巧、秋分祭月……国人的节气浪漫又温馨,清新又雅致。退一万步说,即使玩不了这么文艺的梗,咱老百姓入秋的仪式还有很多,比如立秋包饺子,寓意“贴秋膘”;立秋吃西瓜,是为“啃秋”;立秋吃大白梨,叫做“咬秋”。
而现在,由于商业的过度营销,导致过节只剩下吃吃喝喝和向男友索要礼物。
这样的营销趋势,以后还会不会有?答案是肯定的。对于行业营销而言,时间就是热度,应季的梗,过季就会过气。要想让消费者连续多年追捧,还要保持一定的热度,恐怕最终还要用产品质量说话。